【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巫达]语言文字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
  作者:巫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2 | 点击数:28490
 
笔者(彝语):不要了,过了。
蒋(汉语):1、2、3、4,7分。
笔者(彝语):五张了,又中了。
瓦(彝语):我要是出了小的那张,怎么也不会中。
慕(彝语):我早就叫你出小的,你就是不听。
蒋(汉语):瓦尔现在是后发制人,已经喝了两小杯啦。
瓦:(彝语)两杯,我喝了两杯。(汉语)我刚才离开的时候只剩下三瓶了嘛。
蒋(汉语):是四瓶,我们已经喝了很多。
慕(彝语):哎呀,酒这个东西呀,很厉害唷。
……
笔者(彝语):怎么不说话啦?大家怎么沉默啦?……一对、两对……只差一张了。
蒋(彝语):来、来、来,四张连牌。
笔者(彝语):慢着、慢着,四张连牌的话,我也出四张。但是,出了这一手以后,我往后的牌就不行啦。
慕(彝语):你们当中有一个不输的话往哪里走?
瓦(彝语):你们三个都差一点被我“卤鸭子”①啦。
笔者(彝语):我刚才如果不打你的连牌,我就被你卤了。
瓦(彝语):可惜我的牌被我拆开了,后面的牌连不起来了。
蒋(汉语):你的大,我打不了,大的啊。
蒋(汉语):三分还是四分,我随便出一张算了,我报警②啦,四分报警唷。
笔者(彝语):你四分就放下来啦?别人说不定还有比你小的三分呢。
瓦(汉语):啊呀,三分都跑到我这里来啦。
蒋(汉语):两姊妹③!
笔者(彝语):他一下出了这么多牌,差不多出完了,我们都输了吧。
慕(汉语):我的牌好,我本来是不应该输的。
瓦(彝语):拿这边的,拿这边的(指责慕嘎拿错了牌)。
蒋(汉语):(开玩笑地)我的这个老哥(指慕嘎)怎么搞的?专挑大牌。
笔者(彝语):(议论上一轮牌)我以为刚才我关牌啦。
蒋(汉语):出单张的话他赢(指慕嘎)了。(转彝语)出单张的话他赢了。
慕(彝语):如果出单张的话,我让你们两个(指笔者、蒋)喝了。
蒋(汉语):我输了,我输了,他(指笔者)还输不了。
笔者(汉语):我输了,我还有四张。
瓦(汉语):谁关的牌?
蒋(汉语):哦,我关的。(洗牌)
慕(彝语):(边拿牌边自言自语)这回好牌不会再到我这里来啦,上一局我有一对一对的好牌都没有赢。(转汉语)我应该调换一张牌。
瓦(彝语):(惊喜地)你们三个都被我卤啦!
 
从这个录音,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双语转换情况:
(1)在说扑克牌的术语时多使用汉语,如扑克牌的点数借用汉语,另外还有关牌,连牌,卤鸭子等扑克专用术语。
(2)蒋系外县彝族,虽然彝语说得很好,但带有外县口音,不多说彝语。另蒋是银行的一个部门主管,平时多用汉语,习惯用汉语多于彝语。
(3)笔者故意使用彝语,对他们的语言使用可能有引导、诱导之嫌。但从录音带上听,也可以看出语言的转化。瓦尔、慕嘎是在彝族聚居的农村长大的,彝语是他们的母语,说汉语时带有浓厚的彝语腔调,俗称“团结话”(巫达1998)。他们平时使用彝语多于汉语,在打牌的时候,他们多数时候说的是彝语,只是在使用打牌术语和争论时偶尔用汉语。
(4)争论,讨论扑克牌的打法时多用汉语。
争论扑克牌时使用汉语,而不用彝语,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彝语和汉语的社会功能不尽相同。如果大家都是同族人,争论时采用本族语言好象会伤了感情,而用另一种语言可以避免这种尴尬。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只要牵涉到政治、经济、法律等关系到“争论”的事情,彝汉双语人会采用汉语作为争论的工具。
在我的访谈中,当我问及语文的选择问题时,嘎村的人认为最好两样都会。索惹说,如果每个彝族都会彝语最好,那样的话他到县城后也很自在了。他说他到过县城的一个亲戚家里,那个亲戚家的小孩们都不会讲彝语。交流很困难,他认为跟彝族说汉语很别扭,心里有障碍,很多事情用汉语说的时候表达不清楚。他告诉笔者,有一次他去那家亲戚家的时候,正好亲戚夫妇不在家,他们的小孩子倒是很热情,把他让到家里后,也知道按照彝族习惯先给他倒一杯酒,而不是先倒茶。但是他说的话小孩听起来困难,小孩说的汉语他听起来也困难。等亲戚回来后,他问亲戚甘洛县城是不是汉族多彝族少,亲戚说不一定,彝族和汉族人数差不多,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人里有很多彝族,但这些人的孩子很多都不会讲彝语了。索惹最后感慨地说:如果县城的孩子们都会讲彝语就好了。那样他就会感觉亲切一些,现在他感觉到县城就像一个汉族的城市。他希望他的汉语更好一些,现在他让两个孩子都上学,希望他们不要像他自己一样到县城都不自在。希望孩子们以后到成都、北京都不感到不自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巫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巫达]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
下一条: ·[巫达]颜色、象征与国家权力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谱系与文化认同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尹锋超]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咸阳市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王世友 雷军蓉]消费者对民俗体育赛事空间的感知与认同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陈亚文]剥离与熔铸·[刘璨 高有鹏]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谱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