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黄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文学
  作者:黄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3 | 点击数:20143
 

  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有“西陆蝉声唱”之句,南朝江淹《丽色赋》有句曰:“至乃西陆始秋,白道月弦。”在这两个例子中,“西陆”都指秋天。但为什么它指秋天?这同样要了解一点天文学知识。原来古代将二十八宿分为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二十八宿均分布在黄道附近,古人就将太阳在西方白虎七宿运行的区域,称作“西陆”,其时令正当秋季,见《太平御览》引《易通统图》:“日春行东方青道曰东陆,夏行南方赤道曰南陆,秋行西方白道曰西陆,冬行北方黑道曰北陆。”

  又如,脍炙人口的王勃《滕王阁序》,开头就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的描写,又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之句。它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中的分野说。 天上的列宿对应着地上的封国,这种观念很早就产生了。如《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具体的分法,《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都各有不同。下表是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说法列出的分野:

  这种分野的划分实际上并不严谨,如魏为晋地,参为晋星,但其州域却对应着益州,究其原因,应该是州域名称不敷使用而随意安排,未免给人捉襟见肘之感。从表中可知,翼、轸对应着楚地荆州,王勃所到的滕王阁在今江西南昌,正是楚地,故有“星分翼轸”之说。而“龙光射牛斗之墟”,牛斗之墟对应的是吴越之地的扬州,为什么出现在此赋中?原来此处用晋代张华的典故,相传豫章的丰城(今江西丰城市)常有紫气上冲斗牛二墟,张华遣人至丰城为令,访求得龙泉、太阿两柄宝剑,为吴国名冶干将及其妻莫邪所铸。(见《晋书·张华传》)宝剑是吴人所铸,所以其剑气上冲牛、斗,正是吴越的分野。而丰城在南昌之南,两地相距极近,亦可视为南昌故实。王勃这几句骈文的用典,非常细密得体。

  但古人应用天文学知识到文学中,也有百密一疏的情况。如苏轼的《前赤壁赋》有这么一段话: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清人张尔歧认为苏轼不懂天文,此文是“临文乘快,不复深考”之作。他说:

  张如命云:“东坡文字亦有信笔乱写处。如《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下云:‘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七月,日在鹑尾,望时,日月相对,月当在娵訾,斗牛二宿在星纪,相去甚远,何缘徘徊其间?坡公于象纬未尝留心,临文乘快,不复深考耳。”(《蒿庵闲话》卷二)

  按此赋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七月十五日,即公元1082年8月11日,娵訾即二十八宿中的室宿与壁宿。那么,当日的天象究竟如何?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天文学软件 StarryNight来进行演示。如下图所示,在当天晚上的黄州地区,月亮初升时在危、室之间,离斗、牛二宿距离20度,相隔甚远,所以张尔歧的判断是对的,苏轼的确是在信笔为文。当然,东坡此举无伤大雅,这是《前赤壁赋》的一个有趣的插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空间”
下一条: ·[易华]尧舜与炎黄──《史记·五帝本记》与民族认同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郑甜甜]口头歌谣存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雅静]八仙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接受与变异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威]口头文学在新媒体中的具身性表达
·[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王佳]仪式·记忆·精神:北疆民俗文学内涵探析
·[唐钟禹]戏曲与说唱文学的跨文体互文·[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
·[冉元艺]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民间视野·[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