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黄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文学
  作者:黄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3 | 点击数:20149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农业的发展促使中国的天文学在很早的时候就发展起来。观象授时是天文学在农业社会的主要功能,然而此后与天文学有关的星象学,也成为中国哲学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天文学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懂天文学的话,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很多东西就无法弄清楚。

  天文学影响及于中国古代文学者,在于它的很多内容成为文学的形式和意象,有的天文学理论成为文学思想的重要思想源泉;而古代文学影响及于天文学者,主要在于天文学往往会采用文学的形式来说明自身。

  一、天文学作为文学的形式与意象

  天文学与日月星辰这些直观的天象联系甚密,而这些天象同样是文学描写的重要题材与重要意象,在文学中,它们或是被直接歌咏,或是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上古时代,天文学知识较为普及。随着文化的推移,进入文学领域的事象逐渐繁多,靠个人的记诵已经不足以穷尽众多的知识门类,于是类书的出现给文人学士带来了遣词用典上的极大方便。然而天文学的真义,也往往因此而丧失。下至明清,天文学已经成为一门高度专业的学科,文人学士已经难以究其终始,所以顾炎武说:“三代之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录》卷三十)可谓知言。大抵我们的先民们由于农业生产的原因,对多种天文现象已经形成了常识。这些天文学常识在古代是普及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天文学知识逐渐退出人们的常识体系,我们今天的读者对这些描写也就不明就里了。

  如果翻开中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的《诗经》,各种与天文学有关的内容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如“三五在东”(《召南·小星》)、“定之方中”(《鄘风·定之方中》)、“三星在天”(《唐风·绸缪》)、“七月流火”(《豳风·七月》)、“成是南箕”(《小雅·巷伯》)、“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小雅·大东》)、“月离于毕”(《小雅·渐渐之石》)等。它们在诗中的出现极为自然,似乎在当时诗歌的接受者中间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基础,不言自明。在《庄子·大宗师》中,也有“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的记载。这些内容,多与天文学中星辰和星宿有关。如“三五”即心宿三星及其附近之星,三月时出现在星空的东方。“定”为营室,又称定星,为二十八宿之一,它在夏历十月的黄昏之时出现在正南方的天空,古人见此星象,就可以营制宫室。启明和长庚都是金星,金星在太阳之旁,为全天最亮的星,但只在日落和日出时可见,古人误认为是两颗星,朝称“启明”,夕称“长庚”。“毕”为毕宿,据说毕星好雨,月为水之精,当月亮运行到毕宿附近时,就会多雨,所以诗中又说“俾滂沱兮”,这其实是先民们对天象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直观的认识。而傅说星则是东方苍龙的箕、尾之间,尾宿后天河中的一颗亮星,即天蝎座G星,所以《庄子》称“乘东维,骑箕尾”,即指其位置而言。

  

图1: 箕宿图(选自《天文秘略》)

  如果说在《诗经》的时代还是“人人皆知天文”的话,那么,尽图一:箕宿图(选自《天文秘略》)管此后天文学知识逐渐专业化,但历代的文学家们还是常常将天文学内容化用在诗文之中,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文选·明月皎夜光》诗:“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李善注:“言有名而无实也。”“南箕”为什么在这里比喻有名无实?原来南箕即箕宿,其距星为人马座γ星,由四颗星组成,二星为踵,二星为舌。踵窄舌宽。夏秋之间见于南方,在斗宿之南,故称“南箕”。《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后即以此比喻有名无实。此外,古人还认为箕星主口舌,多用其比喻谗佞。《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谮人者,谁适与谋?”郑玄笺:“箕星哆然,踵狭而舌广。今谗人之因寺人之近嫌而成言其罪,犹因箕星之哆而侈大之。”这两种比喻意义都是通过箕宿的形态来进行联想,但联想的切入点不同,一为功能联想,二为形状联想,其表达的感情也就各异。另外,南箕又称“南星”,如李白《送梁四归东平》诗:“大火南星月,长郊北路难。”南箕在夏秋之际出现在南方,大火星即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诗·豳风·七月》之“七月流火”,即指大火星向西方运行的星象,其时正当夏历七月,正是初秋之时。李白诗中所说的“大火南星月”,其实就是七月的代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空间”
下一条: ·[易华]尧舜与炎黄──《史记·五帝本记》与民族认同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郑甜甜]口头歌谣存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雅静]八仙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接受与变异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威]口头文学在新媒体中的具身性表达
·[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王佳]仪式·记忆·精神:北疆民俗文学内涵探析
·[唐钟禹]戏曲与说唱文学的跨文体互文·[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
·[冉元艺]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民间视野·[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