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沙马拉毅]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倮倮族之比较研究
  作者:沙马拉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26 | 点击数:23813
 
与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倮倮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兼以畜牧、狩猎、采集以及一些副业如编织,织布等。根据地理条件,倮倮族的耕作区可分为两大地区:石山高原(河宣省同文县、苗旺县)和土山高原(高谅省保乐县)。石山高原区的耕地可分为三类:旱田、定耕山地、石洞点种。自古以来,越南倮倮族在上述三种耕地上种稻谷和玉米。靠雨水浇灌的旱田种一季稻子,定耕。山地和石洞点种则种玉米。间种、套种、轮种,并用石块垒田埂以防水土流失已成为他们传统的耕作方法。在高谅省保乐县,倮倮人居住的地区可以看到梯田和定耕地,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耕种田地。
水稻以糯稻和釉稻为主,一般在2月~3月撒秧,4月~5月插秧,10月~11月收割。旱地作物以麦子、小米、红米、芋头、地瓜、冬瓜、豆类、辣椒和蔬菜为主。在生活中比较重视饲养畜禽,比如牛马猪鸡鸭等。马用作运输,牛为犁耕,每个家庭户以牛马数来衡量财产的多寡。但是,由于气候恶劣,医疗卫生不发达,瘟疫较多,畜牧业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形不成商品交换规模。
彝族尼苏人的耕作技术水平在当地民族中是较高的。他们用石块垒成田埂,山坡开成梯田。一块地里多种套种、轮种。稻谷和玉米是他们的主食,青菜、薯、豆等类为副食品;狩猎、采集、编竹品、纺织、养禽及经济林木为家庭副业。
彝族大部分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其次有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玉米、荞麦、小麦磨粉后做粑粑,用火烤食,燕麦做炒面,土豆煮食或烤食,大米做米饭。用各种豆类磨浆,做连渣菜汤、豆花和豆腐。吃牛、猪、羊、鸡肉时,通常是切成大块煮食,汉称“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地区的彝族禁食狗肉,不吃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普遍嗜酸、辣和酒。善于酿酒,在各种场合均有以酒待客的习俗。有些地区至今仍使用木质器皿。
老挝倮倮人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为平房,低矮而不通风。
一夫一妻制是彝、倮倮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婚姻习俗因地、因支系而异。中国滇南、滇东北彝族的婚姻习俗基本与汉族相同,过去要父母包办,父母同意后再测八字,男家要向女家送聘礼,用花轿迎新娘等。凉山彝族的婚姻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和寡妇转房制,严禁姨表兄妹相婚,违者要处死。有的地方还保留着男女双方事先约定好的“抢婚”,由男家派人前来抢人,被抢的姑娘大声呼救,女方亲属也假装出来追赶,新娘被抢走成亲。也有女家在男方迎亲人进门时,用冷水、棍棒、锅烟灰等突袭来者,打闹一场之后,再待以酒肉,让迎亲人将新娘带走的风俗。
婚后若夫妻不合,可以离婚,手续较为简单。若系女方提出离婚,女家应将聘礼加倍送还男家,并向男家赔礼,而后女方即可另嫁。若男方提出离婚,女方可没收其彩礼,并责令男方赔礼。有女子婚后几年不落夫家的习俗。
越南倮倮族也盛行姑舅表优先婚,但按惯例舅舅家只能嫁一个女儿给外甥,不然会被他人耻笑。虽然也有允许叔娶寡嫂的转房制,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发生。倮倮族实行从夫居,没有不落夫家习俗。倮倮族严厉处置非婚男女关系,夫妇离异的现象极少,一夫一妻的家庭形式相当稳定。
老挝倮倮族多实行包办婚姻,男女从小就由父母订亲,结婚后女子即住夫家,服侍公婆。
彝、倮倮族家庭是父权制的小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在中国彝族中,妇女在家庭事务上有重要的支配权。未婚少女一般在家内有管家的权力,父母兄弟都听她调遣。遗产在诸子间分配,绝嗣者遗产一般归近亲所有。长子、次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幼子留在父母身边,可分得较多财产。女儿无父母财产的继承权,但出嫁时可以得到一份陪嫁。彝族十分尊重舅权,甥舅关系密切。
越南倮倮人家庭的父权性质较为明显。男性家长总揽家中大权,决定家庭的生产、财政开支,造新房、娶媳妇、嫁女儿等大事,并代表家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只有儿子才能继承父母的财产,女儿只能在出嫁时得到一些嫁妆。在倮倮人的母系亲属中,舅舅的地位最为重要。舅舅来作客,要盛情款待,家中有美味佳肴,要请舅舅来共享;女儿出嫁,由舅舅出面索要彩礼,妻子亡故,也要让舅舅见最后一面方可入殓等。与中国彝族尊重舅权的习俗相同。
中国彝族盛行父子连名制,用这种方法计算父亲的谱系,可以上溯到几十代。在凉山彝族地区,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还存在着以父系血缘为基础,以父子连名制谱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家族制度,即“家支”。在家支中,包括同一祖先繁衍十代以后的子孙,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若干大支和小支,小支之下,是为数众多的小家庭。家支成员有相互援助和保护的义务,内部事务由家支头人和家支议事会处理,每个家支都有自己固定的地域。
越南倮倮族也保存着家族组织,但规模较彝族的家支小。已没有父子连名制的习俗,家族是由同一姓氏、同一父系祖先的三五代子孙组成。同一家族的各户通常住在一个村寨中,祭供共同的祖先,共用一套铜鼓。每个家族都有一位族长,通常由年事最高的长辈担任,负责维护家族的权益和风俗习惯,主持家族内各家的婚丧嫁娶,调解家族内部或与外家族间的矛盾和纠纷,族长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地位。家族成员有互助的义务,相互间关系十分密切。
彝族历史上实行火葬,但自明清以来,多数地区逐渐改为木棺土葬,其葬法与汉族大致相同,只有凉山地区仍行火葬。越南和老挝的倮倮族均行木棺土葬。越南倮倮族在死者出殡前要跳几天的送葬舞,由死者的女婿戴着骷髅面具领舞,以送亡灵返回故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江林昌]诗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变化
下一条: ·[马世雯]傈僳族的传统思想及其当代社会观念的演变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12月1日至2025年4月29日)·2025年中国重庆·丰都庙会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学术智慧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