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著名作家冯骥才推出新作《乡土精神》
  作者:本网综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06 | 点击数:10722
 

 著名作家冯骥才推出新作《乡土精神》

中国新闻网 2010年10月08日 14:42

 

  著名作家冯骥才新作《乡土精神》全国首发式,10月3日下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大树画馆举行,该书共计10万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乡土精神》以一种融散文、随笔、思想批评、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笔法,记录了冯骥才在田野考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讲述了许多珍奇美好又鲜为人知的文化。

  由于对民间文化满怀激情与厚爱,该书行文充满了使命感和危机感,而随处流泻的或警策智慧或深情美妙的语句,则显现着冯骥才置身民间文化大地深处所获得的丰厚感悟。

  冯骥才表示,这本书是自己多年来从事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一些心得和感悟,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和了解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迫切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来源:新华网,作者:周润健)

 


亲近民艺大师 亲近文化的根(图)

高丽、段新培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0-10-05  来源:天津今晚报


  在与民间艺术大师面对面交流活动前,冯骥才签售了《乡土精神》。

  昨天下午,一场大学生与民间艺术大师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在天大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在院长冯骥才的引领下,来自各大院校的学生向民艺大师连连发问,场面真诚而热烈。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希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不是简单地看热闹,应该带给大家对民间文化发自心灵的关切。民艺大师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就是冯骥才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学生们在看过现场技艺展示后,可以直接进入与民艺大师对话的会场,在直面沟通与深刻感悟中亲近我们文化的根。

  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神剪”要比明星厉害

  昨天是现场交流活动的第一场,请到的剪纸大师可谓个个是“神剪”。来自内蒙古和林格尔的段建珺,剪出的作品粗犷厚重,好似摔跤一般动感十足;郭梅花、武四新、吴秀梅三位剪纸大师来自山西,都有自己的绝技与创新。84岁的浙江细纹刻纸传人林邦栋能在方寸纸面上刻出2000多个洞孔;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传人吴元新,已经创办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与精英艺术大师们不同,他们是草根英雄,他们是老百姓中的巨人,他们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火炬手。”冯骥才亲自向学生们介绍几位剪纸大师,“像林邦栋老人,他是进入非遗传承人中的第一人,吴元新已经在清华、央美开设专门课程。而我们的剪纸技艺,去年9月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说大家今天见到的几位民艺大师都是巨匠,他们比刘德华、王菲要厉害。”

  “为什么蓝印花布被别人当做不看重、该丢弃的东西,你却特别珍惜,你是怎么收集到十万余件蓝印花布纹样并建成博物馆的?”在现场,冯骥才代表学生们抛砖引玉地向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其实,冯骥才对吴元新的经历太了解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他用自己的力量竭力保护和传承蓝印花布艺术。近几年,在冯骥才的帮助下,蓝印花布技艺更是走出了南通,拥有了更大的展示平台。

  不能让后人到国外看中国的民间文化

  “多年前我曾听说,有一个法国人在贵州住了六年,期间他雇人专门到附近的古村落里,用很低的价钱收来村子里老太太们戴过的饰品、穿过的服饰,成千上万件地运去了法国。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再过十几年,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要到法国巴黎去看’。”冯骥才向在场的学生们深情地讲述了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往事,“我们的民间文化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转变时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我们的传承人就是她的第一守护人,是他们的不懈坚守,才让我们能够在这里看到如此灿烂多样的民间技艺。”

  “你在向民艺大师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在替他们着想,这其实就已经走近了我们的民间文化。” 冯骥才一席话语激发起大学生们对保护传承民间文化的迫切感,大家纷纷发言热烈讨论,当走出交流现场时,天早已暗了下来。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暨第二届北洋艺术节将持续到7日,每天从10时至16时接待观众,期间每天下午都将举办与民艺大师面对面交流活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母亲词典》晋商博物馆首发传承谚语文化智慧
下一条: ·《方志百科全书》编纂工程启动
   相关链接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
·[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刘玉颖 [俄]Курьянова Т.С.]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建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