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青]上古汉族讲唱艺术不发达原因新探
——论声调语言对叙事长诗的制约
  作者:王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1 | 点击数:14951
 

 

内容提要:通过与印欧语系诸民族及汉藏语系中藏族、傣族讲唱艺术的比较,重新探讨汉族早期缺少讲唱叙事长诗的原因。鼓励流动的文化环境、便于携带与伴奏的乐器、无声调(或声调产生之前)的语言等因素是促使长篇讲唱叙事诗诞生的原生条件;外来文化的刺激,则是讲唱叙事长诗产生的次生条件。声调语言对演唱叙事长诗的制约作用,正是汉族讲唱叙事诗缺少、戏剧艺术晚出的关键原因。
关键词:讲唱;叙事诗;声调语言;藏族史诗;傣族叙事诗

对于讲唱故事的喜爱几乎是人类的天性,而创造与传述故事也是各民族均具有的才能。世界上很多民族都通过讲唱演述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历史与传奇故事,产生了流传千古的史诗。可是就汉族来说,我们的上古时代一直没有诞生过叙事长诗,于是我们是否具有这样一种天性与能力就成为了疑问。该问题的原因在学术界一直有议论,答案极其丰富,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的解答却涉及了整个民族文化的比较与分析,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进行研究。很显然,全面叙述该问题的成因是本文所不能承担的重任,本文只想就此公案提出几个以往学术界忽略的新视点,让大家评判一下是否说得通。鉴于史诗(Epic)一词在西方具有特定的含义,采用这一术语会衍生很多不必要的枝节,所以本文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汉族上古没有产生讲唱形式的叙事长诗?我认为该问题的解决,也能间接回答另一个难题,那就是汉族戏剧为何晚出?
 
 
我们先从容易想到的地方来回答这一问题。
讲唱歌手是逐字逐句记忆,还是每次演唱都会自由发挥,这一问题国外学术界尚有争论。但无论如何,这两者都需要高超的记忆力,后者还需要过人的表演技艺与创作才能。一些著名的长诗长度都是惊人的:印度的《罗摩衍那》长24000颂(一颂两行诗,每行十六个音),《摩诃婆罗多》约十万颂,希腊的《伊利亚特》有15693行,《奥德赛》有12110行,而由居素普·玛玛依演唱的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的长度则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232665行。在文字产生之前的上古时代或者不使用文字的文化环境中,要使得这些长诗能够流传,必须代代都出现这样具有惊人记忆力的讲唱歌手。除此之外,讲唱歌手还需要一系列的表演技艺与创作才能,而这种表演技艺与创作才能除了天赋之外,更需要凭借广泛实践而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才干。具体来说,他们需要掌握一整套的复诵部件(recitation-parts)或重复套语(kliches),然后根据事件进程的需要,紧密联贯地安排所有这些既成的构想部件。(注:瓦西里·拉德洛夫(Vasilii V.Radlov):《北方突厥部族民间文学考》,第五卷《论卡拉——吉尔吉斯方言》(Proben der Volkslitteratur der nōrdlichen türkischen Stǎmme vol.5:Der Dialect der Kara-Kirgisen,1885),转引自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第2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因此,这是一项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掌握的技艺。而对于业余讲唱者来说,偶尔出现一个具有惊人记忆力并具有表演与创作技艺的艺人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每一代都要出现一个或数个,不能有断层,那就很困难。所以,长篇讲唱文学的出现有赖于职业化或半职业化的讲唱艺人的出现。只有把讲唱当作一项职业并能维持生存、甚至能赢得荣誉,像这样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事业才能代代相传,一直继续下去。
职业化讲唱艺人的诞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富裕阶层的豢养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容易与民间减少甚至断绝来往,而且因为无须面对各种复杂的场景而使歌手创作才能下降。这种方式所起的作用常常是扼杀富有天赋的业余艺人,而不是催生伟大的职业艺术家,真正伟大的职业讲唱艺人一般来说总是诞生于民间的。
民间诞生职业或半职业的讲唱艺人也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一个鼓励流动的文化社会氛围。因为在流动性很小的、固定的地域范围内,观众相对来说较少,长时期地讲唱同一个曲目也容易引起听众的厌烦,这样,艺人就无法维持生存。所以,职业性讲唱艺人必须是流动的,这就需要一个鼓励流动、视流动为理所当然的社会文化氛围。更加关键的是,需要一整套适合流动的生活方式:比如便于携带的生活必需品,比较容易获得的交通工具等。这就是原生性的讲唱文学为什么更多地出现在希腊、印度、伊朗这些以商业、游牧为主的文化之内,而很难出现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文化为主导的国家之中。
第二是物质技术方面的原因。讲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需要一种轻便的、便于携带、并能演奏弦律(曲调与和弦)的乐器。乐器在讲唱演出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有了乐器的伴奏,不但可以使唱腔增加美感,观众乐于接受,而且可以利用熟悉的旋律以帮助记忆歌词,而在偶然遗忘或者某种即兴的场合,可以利用乐器演奏前奏、过门的间隙回忆或者即兴地临时编词。很显然,它不能是吹奏乐器如箫、竽之类,也不能是笨重与固定的如编钟、琴之类,而且,它应该是能够演奏旋律的,而不能仅仅只敲击节奏如木铎之类。因为不能演奏旋律的乐器在长时间的伴奏中会显得单调乏味从而影响演出效果。最适宜的讲唱乐器应该是弹拨和弓擦的弦乐器。弓擦弦乐器起源较晚,而且往往是在弹拨乐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在早期乐器史上能否出现便于携带的弹拨式弦乐器就成为长篇讲唱文学是否能够存在并繁盛的要素之一。在中国的早期乐器史上,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这样一种利于长篇讲唱艺术产生的乐器。根据传说和出土文物,我们大致上能够作这样的判断:中国最早出现的乐器应该是击乐器,这其中经常被提及的有鼓、磬、钟、铃等,其他则有鼗鼓、柷、敔等打击乐器。在传说中出现的早期乐器还有管乐器,值得注意的是钥和埙,这些乐器要么只能敲击节奏,要么是笨重而不便于携带,要么不能在演奏的同时歌唱,所以作为讲唱艺术中的伴奏乐器无疑是不适合的。而早期社会是否出现像琴、瑟这样的弹拨乐器,由于没有文字学和考古学的证实暂时只能存疑。(注:参见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第11—1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即便是这些乐器出现时间很早,但从后世的型制来看,它们无疑是不便于携带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鹿忆鹿]小黑人神话
下一条: ·[魏良弢]维吾尔族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再思考
   相关链接
·[哈合列孜·赛勒克]东方文学对中国哈萨克文学的影响·[冉勇]母题学视域下赫哲族与鄂伦春族英雄叙事诗的比较研究
·[王丹]从非遗项目走向生活传统的综合实践·[王晶波 韩红]“牛犊娶亲”故事的佛教源流及其演变
·[高岛叶子]日本传统故事与阿伊努英雄叙事诗中英雄的诞生条件·[孙正国]湖北民间叙事长诗极富文化价值
·[刘守华 刘晓春]白族民间叙事诗《黄氏女》的比较研究·贺学君:《中国民间叙事诗史》
·[朝戈金]“多长算是长”:论史诗的长度问题·[詹娜]讲唱者的记忆术与隐性讲述策略
·[王燕]《花笺记》:第一部中国“史诗”的西行之旅·[阿婧斯]试论蒙古史诗的文学禳灾功能
·[田茂军]少数民族叙事诗略论·[斋藤达次郎]纳西族东巴教神话与蒙古叙事诗
·[刘锡诚]陈连山编《武当山南神道民间叙事诗集》序·[梁莉莉]试析藏族民间叙事诗《拉萨怨》的时间观念
·[贺学君]中华多民族民间叙事诗谫论·[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叙事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