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方立松 惠富平]宋代水车诗歌价值研究
  作者:方立松 惠富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6 | 点击数:19655
 

 

水车最初产生于东汉末年,又称翻车,后传到南方,成为南方水田经济重要的灌溉器具。唐时水车在南方就已应用,但有唐一代,关于水车的记载似甚寥寥。[1]人们对水车的结构、制作标准,及运用情况不甚了解。直至元代《王祯农书》面世,人们才真正知其真面目,该书里的“农器图谱”对元代我国生产工具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其中“灌溉门”对水车的类别、形制、功能都有详细的介绍,图文并茂,附以诗歌。由于《王祯农书》成书之际在元立国不久,《王祯农书》上的农具大都可视为宋之器物。但对宋代水车的了解却通过下一朝代人的书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实际上,在蔚为壮观的宋诗中,有许多描写农事活动的诗歌,其中。有不少由文坛大家创作的水车诗。通过解读这些水车诗,不仅可以比照《王祯农书》里的水车,了解宋代水车的技术“印记”,而且可以还原宋代农村社会真实图景,不失为研究宋代有关社会经济生活的珍贵资料。
 
 
宋代诗风平淡朴实,众多文人墨客把目光转向下层、转向农村,直接描写农器、农事活动和农民生活状况,出现了一大批深刻反映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农业诗歌,其中,水车作为农家器物,车灌作为农事活动,成为宋代文人着力表现农业、农村、农民的鲜活题材,从而使水车诗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水车诗首先表现了水车这一器物的不同名称、形制、结构,真实记录了车灌技术特点。具有研究宋代水车技术的史料价值。
有宋一代,“水车”称谓是最普遍的,是个宽泛的概念,它既包含翻车,又涵盖筒车。
到了王祯那里,在介绍灌溉器具时,王祯却不用“水车”这一名称,却分翻车、筒车两类予以介绍,翻车分人力翻车、水力翻车、牛转翻车,筒车分水力、畜力,表明了这位农学家的严谨。相反,宋诗中,名称却没有分得这么清晰,主要有“龙骨车”、“踏车”,“水轮”、“竹车”、“筒车”称呼,但从中明显看出与王祯的承继关系,也可以看到水车的结构和技术“印记”。
一是龙骨车。
王祯在《农书》中说:“翻车,今之龙骨车也。”但王祯并不是称龙骨车的第一人,早在宋代,就有“龙骨车”之称。宋诗中,涉及龙骨车的称谓不在少数。龙骨车因形而得名。最经典的说法是苏轼的《无锡道中赋水车》:“翻翻联联衔尾鸦,犖犖确确蜕骨蛇,分畦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牙。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2]
该诗对龙骨水车的形状和车水过程,作了惟肖惟妙的刻画,水车翻转时像排列有序的尾鸭,木链条似蛇骨串在一起。这首诗被王祯直接引用附在“翻车”条后,说明王祯认同它是关于龙骨车来历的经典论述。其实,王祯沿用宋人的还有东汉末年创制的翻车就是后来龙骨车的观点,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说:“水车古无见,庄子曰:‘汉阴丈人凿隧而人井,抱瓮而灌,则直提瓮汲井,汲满即出而灌之,未有机巧也。’子贡于是语以桔槔之制,其说曰:‘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沃汤。’案此意制是就有水处立木其上,交午如十字,一头系瓮,一头虚垂,人为制其低昂,故其挈水若抽,数如沃汤也。沃汤者,汤之沸腾而涌起者也,此其为械,比之抱瓮,则无载焉,则事半而功倍矣。然而自此进至汉,皆未有今世捲水之车也,不独未有捲水之车也,虽水擁水碓,亦无载焉,故知智未及知也。《魏略》曰:‘马钧居京都,有地可为园,患无水以灌,乃作翻车,令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出更人,其巧百倍于常。’此方是今之水车也矣。”[3]
二是踏车。
踏车,因靠人的自重和多人双足协作踏动而得名,反映的是龙骨车的动力特征。人倚架上,踏动拐木,带动龙骨板循环转动,刮水上岸。张孝祥说:“江吴夸七蹋”[4]说明这种踏车在我国东南一带很受欢迎,而且运用成熟,有了七人踩踏的大型号,黄干在《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中描述一种在福建沿海使用的超大型踏车:“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圻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5]这是一种很高大的龙骨车,高达数层,置于塘边汲水,可惜具体结构不详,但说明,宋代龙骨车的制造技术已高超,连如此高大的水车都能制作,一般水车应不在话下。可见这种踏车功能大,“踏车激湖水,车众水欲竭”,[6]踏车激荡湖水,汲水量大,几乎把湖水车干了。
三是筒车。
筒车出现在唐代,时称水轮,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唐人陈廷章《水轮赋》,是一种利用水流转动的灌溉器具,它置于水流湍急的河川中,利用水力推动水轮旋转,将水提上岸去。有宋一代,“水轮”之称较为普遍,这是沿用唐的名称。这从梅尧臣的《水轮咏》、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等诗名中可见一斑。而“筒车”、“竹车”、“竹龙”之称基本上是南宋时才出现的。这在南宋人张孝祥的诗集中有充分反映,如“筒车无停轮,木枧架高格。”[7]“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8]这些名称反映的是筒车的材料特性。简车所有材料为竹材,我国南方盛产竹材,人们就地取材,利用竹材扎制筒车,特别是挹水筒用天然的竹筒盛水,很好地利用了竹材的中空特性,堪称绝妙。“筒车”、“竹车”,因之得名。因灌溉效益显著,也称竹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民间信仰与传统乡村社会
下一条: ·[陆锡兴]唐宋时期的纸钱风俗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毛巧晖]2022民间文学研究:回归文学及其当代价值的探求·[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吴霜]两部竹笛协奏曲的民俗研究价值·[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
·[纪秋悦]赵景深先生旧藏宝卷研究·[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
·[郭海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张玉]符号消费视野下的唐卡产业发展研究
·[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