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方立松 惠富平]宋代水车诗歌价值研究
  作者:方立松 惠富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6 | 点击数:19760
 
3.车鼓
水车鼓主要用于防汛排涝。
宋代,东南一带人民与水争田,发展圩田。圩田怕涝不怕早,由于水患频发,人们在长期防止涝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一些制度和措施。水灾到来时,农民所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水车戽水,由于地处低洼,积涝成灾,水势难退,非一家一户所能力及。唯有众志成城,集众人之力,集体戽水方能有救田的可能。因此,集体排涝需要有一套组织系统和动员系统。宋代水车鼓的出现便是一种对水车与人力资源的调动和运用。“梅雨暂收斜照明,去年无此一日晴。忽思城东黄篾舫,卧听打鼓踏车声。[37]
人们闻鼓而车起,鼓声起到召集和激励的作用。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元诗中也有记载:“吴田水深三尺许,总是去年秋暮雨,劝农使者催春耕,田甲频挝水车鼓,江村破屋能几家,家家妇姑俱踏车,……”[38]水深三尺,汛情告急,田甲击鼓传讯,连每家的妇女都要出来戽水,由这首诗可知,由负责当地农事的田甲掌管水车鼓,在大水到来之时,它是召集村民、共同戽水的信号,当车戽疲惫之际,鼓声阵阵,有提神振作之用。到了明清直至近代,水车鼓依然是人们车戽的伴奏,“积潦戽水用人力踏车,车床甚大,非四五人不可转踏。时打锣鼓,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39]
任何一个民俗传统都是在一定民众心理、社会心理基础上形成的,从它的出现到大多数人接受直至成为人民生活的一种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由认识到接纳,进而定型为习俗惯例的过程。水车也是一样,同样有一个尝试→产生→被认可→发展完善的漫长过程,水车诞生后并未立即被广大民众所传承,主要用于灌溉菜园,是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水车的功能由灌溉菜园变成灌溉稻田,功能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地位大大提高,使车戽活动从一种经济行为渐渐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事象,这种事象长久下去,衍生为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由物质功能向精神领域渗透,成为一种依附人们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民俗载体。宋代车水习俗虽然不是宋人主要的生活模式,但一直延续下来,直至今天。它不仅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有宋一代,水车诗的繁盛与王安石、苏东坡、张孝祥、范成大等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对它的格外关注不可分离,他们对水车的吟颂无疑传播了水车,扩大了水车的地位与影响。为何他们如此青睐水车呢?
水稻历来是南方的主粮,自唐以后,我国经济中心加速了南移,稻作经济发展迅猛,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展出一整套精耕细作稻作生产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从育秧、深耕、移栽、耘田、灌溉、烤田、割获等不同的生产环节,其中灌溉因周期长、用水量大,贯穿整个水稻生长期,而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遇干旱,雨水不调,则需勤灌。支撑这个精耕细作体系的物质技术系统是水田农具体系。唐以后,我国南方形成了以江东犁、水车为标志的水田农具体系,到了宋代,不仅水车的种类有了增加,而且还新增了一些农具,如深耕用的铁搭,移栽用的秧马、平板、秧绳,中耕用的耘荡。这些农具完全适应水田劳作,它们种类繁多,各有分工,使用广泛,高效省力,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农业生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这些农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渐渐成为一种承载农民生活与情感和乡村习俗文化的附属物。因具有一种实用和精神与文化的功能,引起一些关心民间疾苦的政治家、文学家的情感共鸣。如秧马是一种很先进的插秧机具,状如小舟,农民骑着秧马插秧,不仅速度快,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苏轼对它进行了全面生动的描绘。在《秧马歌》诗序说:“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40]这些器物虽寻常平凡,但省时省力,方便农作,成为诗人们热衷表现的对象。有宋一代,是我国农事诗大繁荣时期,宋代诗人尚自然,喜欢田园和田园生活。他们中很多人本来就出生于乡村或小镇,有的终生未仕,生活在田园之中,熟悉和热爱乡村;有的历经官场风波,时沉时浮,做过地方官,非常了解乡村,非常关注民生,所以他们通过农事诗一方面来反映当时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情况,一方面表现对劳动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关切和同情。尤其他们看到了水车灌溉带来的效益,感受到技术先进所释放出的能量,同时龙骨车和筒车劳作反差大,引发众多文人人生多艰的慨叹,成为他们抒发悯农情结的生动案例。如宋神宗熙宁年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外放,任杭州通判,江南农民的艰辛劳动激发了他的悯农之心,在赈灾路过无锡郊外时,苏东坡目睹旱情严重,看到农民们踩着龙骨水车汲水,十分辛劳,悯农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无锡道中赋水车》。该诗前四句歌颂了龙骨水车在抗旱中显示的威力,后两句质问老天爷为什么置若罔闻,没有看到老农在哭泣?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旱灾的农民的同情和对农业生产的关心,这首诗像一面镜子映照了苏轼的民本思想。实际上,宋代水车诗大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反映现实,抒发情感。由于每个人的人生遭际不一,水车诗在成为表达他们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的同时,又体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
在宋代诗人眼里,筒车是最美的,不仅美在结构和功效上,而且爱物及乌,延伸到政治上,把筒车比喻成一种德政的标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民间信仰与传统乡村社会
下一条: ·[陆锡兴]唐宋时期的纸钱风俗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毛巧晖]2022民间文学研究:回归文学及其当代价值的探求·[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吴霜]两部竹笛协奏曲的民俗研究价值·[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
·[纪秋悦]赵景深先生旧藏宝卷研究·[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
·[郭海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张玉]符号消费视野下的唐卡产业发展研究
·[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