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叶涛:《中国民俗》
  作者:叶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14 | 点击数:14540
 


书摘一


  第一章 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学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学科。民俗学通过探讨民俗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以期对人类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民俗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中国大地上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中国民俗便与之相伴而生。对于中国民俗的探讨,也经历了一个从民族文化自觉到学科意识自觉的发展过程。在此,探讨中国历史上和民俗学产生以来,关于“民俗”和“民俗学”学科概念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民俗大有裨益。

  民俗的概念

  民俗的广泛存在对社会和民众的行为发生巨大的规范作用,早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

  在我国,对于民俗事象的重视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民俗”一词的出现也较早。在《礼记》、《史记》、《汉书》等著作中,已多次出现过“民俗”这个词语。《礼记·淄衣》说:“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云:“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书传》日:“变民风,化民俗。”此外,《管子·正世》中也提到了“民俗”一词:“料事务,察民俗。”这说明,我国古代虽然还不可能产生民俗学这门学科概念,但作为民俗事象的“民俗”概念已经出现了。不过,“民俗”一词作为专门性学术术语,被我国学术界所使用,却是较为晚近的事情。

  纵观我国民俗研究的历程,在传统社会中,“民俗”一词虽较早使用,但相比较而言,其含义与“风”、“风俗”、“民风”、“习俗”、“谣俗”等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指的民俗事象,还没有上升为一种较为自觉的理论高度。就这些不同词语的使用频率而言,似乎“民俗”一词大致经历了一个由“风”而“俗”,由“风俗”而“民俗”的演变过程,只是其含义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而已。

  《礼记》说:“礼从宜,事从俗。”这里的“俗”,按孔颖达的解释即为“土俗”。“风”为我国具有很高民俗学价值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义”之一。《毛诗序》对“风”解释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以戒,故日风。”这就是说,当时已经看到,民歌对于社会和时政是有着较大影响作用的。因此,《毛诗序》将“风俗”、“风教”等词语,皆从这种社会事象对于社会治理和规范的作用上,予以解释和界定:“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厚人伦,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星 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下一条: ·钟敬文 主编:《民俗学概论》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全国先进!中国民俗学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孙亮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