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宪昭]中国北方民族神话人兽婚母题探微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29 | 点击数:20744
 
人兽婚故事情节有其基本模式。在母题的功能排列上往往遵循着事件发生发展或前因后果的自然序列关系,其叙事时间一般可概括为“很久以前”或“据前人传说”。基本情节可以简单表达为:一个人(猎人、女子等)→与兽(熊、狼、虎等)相遇→被兽抓去或对动物有好感→人兽一起生活→生育(半人半兽或人)→后来成为该族的始祖。
这种叙事链条的关键是“兽”的身份。所选的兽实质上充当了把氏族内部的各个成员团结起来的纽带,之所以得到广泛流传和共同认可并产生强烈的族的内聚力,主要源于该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心理,动物作为标记的本身也是区别于其它氏族、部落或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氏族、部落或民族群体自识意志的表现。因此,兽的种属是这一叙事情节的核心因素,通过人兽结合的方式使族的“血缘集合体”意识凝固在神话之中。
 
三、人兽婚母题的演变与变异
 
母题虽然可以看做是神话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单位,但它的外在表现却是动态的,特别是作为一个情节的母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更为活跃。神话母题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有质与量的差别,质量高的母题对于一种文化心理的概括程度就高,其复制和再现的频率也高,辐射力和影响面也大,因而它的传承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虽然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人们对“人兽婚”的认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特别是生产力相当发展之后,人们再也不会把“人兽婚”作为一种神圣的意念反映在作品中,但人对兽性的崇拜却象一股沸腾的潜流斩不断,理还乱。母题的演变与变异也与传播有关,会受到诸多传播要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传播者、信息内涵、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等方面。但“人兽婚”作为一个母题,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消失,往往与其它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起来,可能以其它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北方的人熊结合的情节在汉族神话中也有不少蛛丝马迹,孙作云在1957年发表《周先祖以熊为图腾考》一文,认为“黄帝号‘有熊氏’,即黄帝之族以熊为图腾。”又说:“从种种方面证明:这‘大人之迹’就是熊迹,姜嫄履大人之迹而生子,就是履熊迹而生子,周人以熊为图腾。”【7】若情况属实,这当然与北方文化圈的狩猎文化有关,只不过由于汉文化的早熟以及后来儒家 “不语神、怪、力、乱”的浸染,使汉族神话较早地远离了神话思维,并导致了人兽婚神话的改造和遗失。
原始社会氏族的变迁,也会使人兽婚神话出现了不同的文本,特别是文明时代的降临,使人兽婚神话迅速向传说、故事等形式演变,在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的次生神话及志怪作品中,原来所图腾的动物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异。不仅与人兽婚相关的图腾神话因民族的融合、壮大而变形,而且祖先神话也因民族的消亡与王朝的更替而变迁,灭亡民族的图腾物往往融合在战胜者的图腾物中,失去了统治地位,有的被遗忘,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被改造,原来的英雄便成了魔鬼,情况相当复杂,难以一一论之。其中常见的人兽婚母题演变或变异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其一,人兽婚母题中“兽”的性别变化。这种情况明显地反映出原始社会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分期。在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图腾动物往往为母性;后来随着父权的确立,动物又有了男性的特征。如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流传的人兽婚故事中的“熊”多为母性,表现出明显的母神崇拜;而蒙古族的布里亚特人和达尔哈特人居住区都流传着一个女人与熊相遇而“生下了与熊相似的几个孩子”的故事。【8】这自然与父权的确立有关。当然,一个民族所图腾的兽可以男性、母性双主体并存或者无性别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性别的重叠或模糊现象在后世的一些习俗称谓中可以得到印证。
其二,人兽婚母题的变异。在一些民族的不同地区或不同族系中,可能同一类关于族源的故事甚至同一个图腾对象在婚姻情形方面也会出现差异。如鄂伦春族神话中关于人与熊直接繁衍人类的故事流传甚广,但另一个《熊的传说》文本则说,很早以前,一个中年鄂伦春妇女在深山老林中因为迷路而变成一只熊,因此熊被认为是鄂伦春人的化身【9】《左传.昭公七年》也载有情节相似的汉族神话:“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屈原的《楚辞.天问》中也说:“伯鲧腹禹,夫何以变化?……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 这种情况虽继承了人兽婚的衣钵,但叙述上已变为“变形”母题,是“死后变形”回归他的图腾物,与“人兽婚”相比,体现出一种更高的理性思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宪昭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宪昭]试析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洪水神话的叙事艺术
下一条: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探析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朱宝姝]“卵生”与“洪水”母题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媛媛]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
·[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
·[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乌哈娜]阿尔泰语系AT325型魔法故事与达斡尔族《松树姑娘》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