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刘锡诚]我对“非遗”产业化问题的思考
——在北京市崇文区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的讲稿之五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27 | 点击数:16319
 

注释:

  [1] 《非遗保护:重新发现“手”的价值》,《东方早报》,2009年2月16日。

  [2] 据新华社2009年2月24日电。

  [3] 周清印等《在文化认同下共栖中华精神家园——打一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保卫战》(四),《半月谈》2009年5月31日。

  [4]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应遵循传承规律》,《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7月3日,第10版。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会议召开:产业化是双刃剑》,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05年7月22日消息。

  [6] 记者文章《用产业化运作抢救民间文化瑰宝》,《深圳特区报》2007年5月20日。

  [7] 作者在内蒙古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上的发言,2008年4月16日。采自呼和浩特网讯。此作者因大量剽窃他人成果被媒体爆光后,已被教育部取消其研究课题。

  [8]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9] 辛儒《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可行性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第534期)。

  [10] 静夜思《一只绣花鞋的“非遗”商品梦》,龙飞新闻网/焦点,2009年9月30日。

  [11] 李海燕《全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发展研讨会在福州召开》,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印《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简报》2009年第5期(总第6期)。

  [12]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产业化》,新华网2009年6月19日。

  [13] 拙文原载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美术观察》2006年第129期,北京。修订后,收入拙著《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学苑出版社2009年5月。

  [14] 刘锡诚《蔡丰明〈城市语境中的民俗保护〉序言》(2009年8月)。

  [15] 据深圳新闻网2007年5月20日讯。

  [16] 杨薇《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古老艺术的现代出路》,《银川晚报》2009年10月13日。

  [17] 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之惑》,《中国文化报》2009年3月8日。

  [18] 静夜思《一只绣花鞋的“非遗”梦》,据飞龙新闻网-焦点,2009年9月30日。

  [19] 转自李忠义《无锡:小泥人撬动文化大产业》,人民网苏南频道无锡2009年7月1日讯。

  [20] 向红英《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出征》,《青年时报》2009年9月3日。

  [21] 陈建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研究》,上海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

  [22] 杨薇《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古老艺术的现代出路》,《银川晚报》2009年10月13日。

  [23]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11-12

上一条: ·[陈金文]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间的理想关系并实际状况
下一条: ·[许利平]文化多样性与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