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
  作者:CFN 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5 | 点击数:16698
 

·书摘·

上编 神话学本体论

  第三章 宇宙起源神话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神话?这个问题也许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因为几乎所有的民族和部族都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神话,而且这些神话所反映的内容涉及自然和文化的一切领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丰富多彩的神话往往在母题(motif)和类型(type)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模式性(参见本书第十一章第二节),因此,依据一定的标准,大体能够将世界上的神话进行划分,这就是神话的分类。把握神话的分类,是了解神话世界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和理解各种神话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之一。

  和界定神话的情形一样,对于神话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原则和方法。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将神话分为三大类: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生产斗争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社会生活的反映。20世纪80年代初期,刘魁立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的《神话与神话学》词条中,把神话分为四个大类:创世神话;有关自然及其变化的神话;有关诸神在天上、地下生活的神话;动物神话。每一大类又包括若干小类。
  ……

      不过,这一神祇体系只是局部性的,许多古代神话中活跃的大神并未被包括在其中,而且这一体系也并未完全固定下来。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神话远未像古希腊和古埃及神话那样系统化和谱系化,诸神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明确和固定,神话中活跃的许多主要神祇,彼此之间往往毫无关系,或者关系错杂不定。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神话是由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部族的材料融合而成,而直到这些神话为人们所记录时,融合的过程并没有最终完成。①以女娲而言。女娲在中国神灵世界中的位置,至今远未固定,而是因时、因地乃至于因人而发生变化。她在较早时期可能是上古时代某一氏族或部落敬奉的人类女性始祖,直至周代,从天子、妃嫔到庶民百姓,仲春时节都要拜祀古高襟女娲,她的地位是崇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氏族或部落中新的神祇陆续涌现。此外,由于大大小小的氏族和部落的融合,来源不同的各方神祗也汇聚在新的万神殿中,重新找寻新的位置,建构与其他神祗的关系。以后,各种本土以及外来的人为宗教(如道教、佛教、基督教等)神灵也陆续加入,万神殿中的神灵构成就更加复杂,其位置也更加多变。在这一不断变换的时空背景中,女娲较早地被说成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而随着三国时期始见于记载的男性创世者盘古的出现,女娲“首出御世”的圣王的位置又一次下降,在神代关系上不得不居于盘古之后。唐宋以后,与古代上帝、天帝信仰结合了的道教中的高级神明玉皇,逐渐上升定型为万神殿的主宰,以玉帝为中心的神灵体系开始形成,古老的女娲始祖母也被纳入这个体系中,成为玉帝统领下的万神殿中的一员。但是这一体系也远没有最终明确定型,因此在现代民间口承神话中,女娲的身份和谱系比较混乱,有时是伏羲的妹妹或妻子,有时是王母娘娘的下属或姐妹、天后的母亲、炎黄二帝的妹妹或母亲、盘古的妹妹或媳妇等。②


后记


      记得还是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曾和好友开玩笑说:在民俗学诸领域中,我最不想、也最不敢涉足的就是神话,因为那是个无法证实、深不可测的“无底洞”,掉进去就爬不出来了。不想自己后来竞恰恰走上了神话研究的道路,而且深深地沉醉于其中。

     引导我走向神话学之路的是钟敬文先生。1991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打算围绕女性的信仰来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题目。正巧钟老一直想做一篇研究女娲神话的《女娲考》,而且他已为此准备了多年资料,可始终苦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撰写,于是就把这个题目推荐给了我。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就接受了下来。从这以后,我开始日益领略神话的魅力,并逐渐了解了神话研究领域中诸多杰出学者的深邃思想和富于启示性的研究方法,神话也成为我洞悉人类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创造、表述自己的思索与一得之见、并从中体味学术研究的快乐与艰辛的重要媒介。这本书便是我从事神话研究近20年来的体会和知识积累的结果。
 

·书影·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守华 陈建宪 主编:《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
下一条: ·陶立璠:《民俗学》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