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荷]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
  作者:[荷]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   译者:何道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5 | 点击数:7690
 


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

丛书名: 双师译从

作 者: [荷] 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著,何道宽 译

出 版 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
字  数: 240000
版  次: 1
页  数: 262
印刷时间: 2007/09/0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6050686
包  装: 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游戏在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指出:游戏是文化本质的、固有的、不可或缺的、决非偶然的成分。作者 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是荷兰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化学家。他旗帜鲜明地断言:文明在游戏中诞生,并且以游戏的面目出现。该书视野广阔,横跨比较语青学、比较神话、比较哲学、文化史等多门学科;纵览并比较了希腊、日耳曼、北欧、印度、中国的游戏概念的表现、异同和演进。显示游戏对文化近乎伞面的影响,游戏是如何塑造文化的。赫伊津哈有关游戏的观点,为汤因比、索罗金、韦伯、马塞尔乃至加缪的历史阐释奠定了基础。这是一部一版再版、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

译者简介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20余年,著译近700万字。著作有《中华文明颉要》(汉英双语版)、《创意导游》(英文版):译作近3部: 《思维的训练》、 “裸猿》、《文化树》、《超越文化》、 《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精粹》、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 《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传播的偏向》、 《帝国与传播》、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麦克卢汉书筒》、 《传播与社会影响》、 《新政治文化》、 《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模仿律》等;长期在学术报刊发表专业论文。

 

目录

中译者序
英译者说明
史丹纳序
作者自序
第一章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游戏:性质与意义
第二章 表现在语言里的游戏观念
第三章 发挥教化功能的游戏和竞赛
第四章 游戏和法律
第五章 游戏与战争
第六章 游戏与知识
第七章 游戏与诗歌
第八章 神话的形成与游戏
第九章 哲学的游戏形式
第十章 艺术的游戏形式
第十一章 游戏视野的西方文明
第十二章 当代文明的游戏成分
参考文献
索引
中译者后记

·书摘·

中译者后记 

      翻译赫伊津哈《游戏的人》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之旅、发现之旅。从间接了解到直接对话,必然是深入学习的过程。游戏这个概念、这个小小的单词,居然有那么丰富的内涵,居然在人类进步和文明史上占有那么崇高的地位,始料未及。我在翻译《交流的无奈》时也深有同感:“交流”的概念居然是那么深奥。

      之所以说是学习之旅,还有另一层含意:我参阅了已出的两个译本,深深体会到译事之艰辛。这两个本子是:“多人”的《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和成穷的《人,游戏者》(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我随时给自己敲响警种:认真细心、勤查穷究、谨防陷阱。从对比学习中我得出叁条经验教训供同行参考:

      (1)学术著作的翻译,绝不能搞大兵团的流水线生产,最好由一个人完成;(2)如果译者没有学术背景的准备,惟一可取的态度是“以勤补拙”;(3)译者的态度应该是“三负责”:为作者、读者和译者本人负责,否则译作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用上述标准来衡量,任何译作都是遗憾的“产品”。对于可能的疏漏,我要对作者和读者先说一声:“对不起”。盼译坛高手、海内贤达不吝赐教,希望有机会再版时弥补不足。

      注释一律用脚注,分为作者、英译者和中译者三种,请读者注意。

 

何道宽

     2006年5月5日
 

  文章来源:CFN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英]E.P.汤普森:《共有的习惯》
下一条: ·[英]杰克·古迪:《偷窃历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