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陈连山]端午节:“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
——从辟邪除瘟到纪念屈原的历史演变轨迹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68449
 

  九、出游避灾

  古人追求生活方式与自然变化相一致。为了顺应仲夏月的时序变化,他们或登高望远,或乘水临风。目的不在于游玩,而是为了回避邪气,祓除不祥。

  由于时近夏至,阳气即将衰微,阴气回升,而登高,可以回避阴气。所以《礼记•月令》说:“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这是端午登高。《西湖老人繁盛录》记录南宋临安(即杭州)人端午节游西湖,或欣赏荷花,或泊船于柳荫之下饮酒,十分悠闲自在。这是到水上游乐。

  这两种端午习俗,在后来都有流传。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录当时北京习俗:“(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出,走马坛之墙下。”天坛很高,所以是登高避毒。该书接着说:“(北京)无竞渡俗,亦竞游耍。南则耍金鱼池,西耍高粱桥,东松林,北满井。为地不同,饮醵熙游也同。”其中,金鱼池、高粱桥、满井都是有池塘或河流的地方,松林的位置不详,可能也在水边。到水边饮酒,自在逍遥。根据黄石《端午礼俗史》的分析,出行到水边的动机“一是离家避灾,二是临水濯祓。”不过,时代发展了,端午出游到水边的辟邪色彩在杭州、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已经淡化了。

  相对而言,端午登高比较少。因为它和重阳节登高有所重复,特点不鲜明。现代民间比较常见的还是到河边避灾的习俗。现代学者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录北京附近丰润县有“躲避灾星”的习俗。五月初一,家家用棉布、棉花缝制小狗、小人、小袋子,带在孩子身上。小布人分男女,分别给男女孩子带。父母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护。如果孩子能够一直保留着小布人不丢,则认为所有灾殃都由小布人代替了。到了初五中午以前,母亲带孩子到水边,躲避灾星。回家时,把所有小布狗、小布人、小袋子都扔到水里。据说,小布狗是用来咬灾星的,小布人代替孩子受灾,小袋子装晦气。这些东西随水流去,就可以保证一年无病无灾。

  杜学德《河北民俗》记录冀东迁安一带旧俗,端午日上午,妇女要到河边游玩,叫“走百病”。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到河边游玩消除各种疾病。冀东农村人在端午节前佩带艾荷包,端午下午扔掉,叫“扔灾”。而民国时代的贵州贵阳也有类似习俗:端午午饭后,全家出外游玩,叫“游百病”。据说游后可以消除百病,保证健康。成都妇女端午节头上插栀子花。晚上,把栀子花扔进河里冲走,据说这样就可以不生火眼——即红眼病,这是夏季比较容易出现的传染病。

  传统习俗中的各种出游避灾活动,有逐步淡化的趋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9-3-22 16:4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连山]端午辟邪的涵义
下一条: ·[孙正国]互动演化:当代端午民俗的文化思考
   相关链接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王丹 范继武]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马丽莎]东乡刺绣发展对当地女性角色转变的影响研究
·[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刘超]空间、物与地方知识: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的在地性制约机制及其破解策略·[梁爽]论“地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内生性发展
·[李斯颖]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对人类起源神话叙事的塑造与丰富·[解欣怡]共创“我们的节日”:杭州青山村端午游龙会的民俗化路径与启示
·[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即将发布首份全球文化政策报告 ·[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