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尹虎彬]促进文明对话、寻求和谐社会、建构世界共同体
——“寻求和谐社会与多元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作者: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1 | 点击数:16294
 

   建构世界共同体与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

   在本次会议闭幕仪式上,杜维明代表主办者之一发表了总结性的演讲。他提出,我们要建构世界共同体,这不仅要有科技能力,还要有文化能力,要有精神价值。21世纪的领导者至少要具备下面的条件:第一,除了能够积累经济资本之外,还要积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产,要通过讨论和辩难才能开发。我们在科技能力之外,还要有文化开发的能力。文化能力基本上是文学、历史和哲学。没有历史,就没有记忆,就没有认同。没有哲学,就无法对现在的困境进行反思。没有文学,生活是干枯的。除了智商,还要有伦理智慧。除了物质条件外还要有精神价值。现代性和全球化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我们需要全面的思维方法,多重的视域。另外,要避免封闭的特殊主义或抽象的普世主义。关于公共知识分子问题,杜维明说,我们目前需要公共知识分子,而非精英分子。公共知识分子包括那些关心政治、社会,关心宗教和音乐的人。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在政府、在学术领域,而且也活跃在非政府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中。中国是否是公民社会还有争议,但是它正在走向多样化是不容质疑的。如果你认为权力和财富是两个主要杠杆,但是也不要忘记影响力,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说,少数人能成功大事业。但是,在今天看来这种成功不是依靠权力和财富,而是依靠影响,即一个共同体的自觉意识,这一点是很关键的。杜维明在讲话中还提出,要强化全球的公民性,这不仅因为生态的脆弱,也因为各种珍贵文化遗产的脆弱。另外,还有社会的脆弱性。我们强调全球的公民性,并非宣扬乌托邦,这是人类交往和交流的必然要求。对所有公共知识分子而言,我们一方面有专门的学术语言,如文学、历史和神学等,另一方面还要发展我们的全面综合的人文视野。我们要拓展启蒙事业,如何拓展?这就需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相通,与彼岸境界相通。在这一完整的、全面的人类精神领域中,我们要寻求联合国安南秘书长所讲的文化和平。文化和平基于对话互动,这种对话甚至包括边缘化的文化力量。那些拥有更多财富和权力、拥有更多信息的人或团体,他们对于改变这个世界负有更大的使命。这是前提。促进世界共同体的具体机制是什么?这可能不易说明。但是,我希望它能够实现。杜维明重申了他在此前提出的观点,在东亚,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孜孜不倦的西方的学生,这些国家的文明是学习型的文明。很长时期里,美国文明是学习型的文明,政治制度来自法国,科学学自德国,法律学自英国,美国的文学来自爱尔兰和英格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明成为教育型的文明。美国人由学生变为老师。愚昧仍然存在,这不可怕,但是,愚昧与傲慢结合则是可怕的。杜维明指出,中国现在还不构成威胁。中国不寻求威胁也不构成威胁。要让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树立文化认同和文化主体性,开放并自觉。中国年轻人的危险在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的官员的危险是幼稚的傲慢。这些关联,这些讨论,如果能够加深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们要继续对话的原因。

  黄平就继续开展国际学术对话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们在21世纪面临新的挑战,我们有共同讨论的需要,有重构价值体系的需要。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公共知识分子,我们具有一定的开展对话的基础。其次,中国社会科学院愿意继续搞对话,继续开展跨学科研讨。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也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更加开放,更加面向公共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专业化,人文社会科学最终要回到这个社会。第三,要打破学科界限,要以哥本哈根研讨会为参照,继续开展类似的学术研讨。最后,他非常感谢杜维明、雅克·鲍多以及哥本哈根国际研讨会所给予的连续性的支持。感谢所有参与本次会议的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尹虎彬]“同志歆朋为雅集”
下一条: ·[范长风 王琳艳]从孟婆汤神话看中国社会的遗忘逻辑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
·[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旭]谱为何修?·[张天睿]权力与秩序的“社会宪章”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岩温宰香]坝老傣村人生仪礼中的礼物流动:礼俗秩序与人格建构的民族志研究·[闫睿欣]作为视觉符号的簪花围:拍照体验中的民俗主义与意义再建构
·[徐金龙 张晓雨]跨媒介叙事:《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故事世界建构·[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孙芝楠]圣王的神格建构:山西唐太宗信仰虫王崇拜类型的调查与研究·[孙华月]族人对家谱的塑造与利用
·[宋赫]成为曲种:20世纪50年代曲种概念的生成与建构·[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及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