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蛇】乙巳年 九月初二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山西晋中后沟村民俗普查提纲细目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31 | 点击数:20355
 
10.家族:
村中现有75户村民的亲族、家族、宗族是什么状况?/是杂姓村吗?各姓氏群体的比例各占多少?/是以某一姓氏为主体散居极少数其他姓氏的村落吗?/哪几个家族在村里是多少代的老户、大户?他们在本村发展史上有很大影响吗?/老户有家族谱书、谱牒、谱表吗?/村中的大户过去受过皇朝的诰封吗?有哪些文书或匾额作证?/过去经商的大户或做官的世家留下了哪些遗迹遗物?/村内各姓氏中有什么血亲和姻亲关系?/家族内有什么忌日、祭日和家庆日?/家族宗族内有什么家法家规?/分家有什么惯制吗?/本村住户和外地哪些亲属保持密切来往?/外地亲友有来本村串门子的习惯吗?/
 
11.村社:
古代建村有勒石刻碑记载村史的遗留吗?/本村组织内有什么习俗惯制?/村民中有什么协力俗制?/村里农耕实行“打变工互助”的传统习俗吗?/使用大牲畜有“伙家”的互助习俗吗?/村组织参与婚丧红白大事的操办有哪些惯例?/村里集体修桥、补路或参与建房劳作都有哪些老规矩??/对村民生产生活管理有哪些传统村规民约?(如对防火、防盗、减灾、救灾、禁赌、提倡节俭、调解纠纷、制裁惯例等)/全村的水源(水井、水库)管理习俗有哪些?/村内有排除洪水通道设施吗?/村集体产业如庙产、场院、村林的传统管理有哪些?/村里设有义田、义仓、义宅吗?/村内社火赛会有什么组织?有“闹社会”的“纠首”或“社首”操办吗?/有无同业行会组织?/早年村里有过帮会活动吗?/有无结义拜把子习俗?/有无村仇械斗纠纷?/
 
12.岁时:
过春节(过大年)都有哪些习俗活动?/准备过年是从“过腊八”开始吗?/本村做腊八粥的习俗和祭祀仪式有哪些?/“过小年”祭灶神有哪些活动?有什么特殊饮食?/有“扫年”或“扫尘”的习俗活动吗?/有各种“备年货”(买年货、做年食)的习俗吗?/“大年三十”的祭祖、接神、辞岁、守岁、吃年夜饭等都有什么习俗?/拜年活动是怎样做的?/从大年初一到初五都有什么活动?/初七“人日节”有什么礼仪?/元宵节怎么过?吃什么节日食品?村里的社火有闹元宵的活动吗?/添仓节(正月二十小添仓、正月二十五大添仓)举行什么仪式和活动?/二月二“龙抬头”做哪些“引龙”的行事?/清明节祭祖扫墓怎样做?/端午节怎么过?有带香包、擦艾蒿、喝雄黄酒、吃粽子的习俗吗?/六月六“晒衣节”(或叫“虫王节”)怎样过?做哪些事情?/七月七“乞巧节”有哪些习俗活动?有“乞巧”、做“巧食”的行事吗?/七月十五旧时“鬼节”的上坟有哪些行事?/中秋节“拜月”有什么当地特殊习俗?节日饮食有哪些?/九九重阳节怎样做登高、饮酒、避邪的活动?/十月一“寒衣节”有哪些传统做法和仪式?/村里还过哪些特别的当地节日?/
 
13.诞生:
产妇“添喜”分娩时有什么习俗惯例?/产房设施有什么禁忌习俗?/新生儿“落草”时是怎样处理的?/婴儿诞生后怎样进行“报喜”?/生小孩后有哪些“忌门”习俗?/生小孩的三朝(洗三)仪式怎么做?都有什么器具?哪些亲友都送什么礼物?/产妇“下奶”有什么习俗?/产妇“下炕”有什么习俗/小儿满月都怎么过?亲友都送什么礼?有“剃头”和“出行”风俗吗?/小孩百日(过百岁)举行什么礼仪?有挂“套颈馍”、“长命锁”的习俗吗?/产妇有回娘家“离窝”的老规矩吗?/小孩周岁(过一生日)有哪些习俗礼仪?亲友送什么礼物?/有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习俗吗?/大户人家小儿周岁有庆贺社火活动吗?/小儿取名有什么说道?由谁来取名?常用的奶名和大名都有哪些叫法?/
 
14.成年:
青少年男女有什么成年仪式习俗?/本村有北方通行的12岁过大生日开锁仪式的古俗成年礼吗?/由什么人主持仪式?进行什么占卜吗?/举办大型还愿或庆贺活动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上一条: ·[萧梅]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下)
下一条: ·[董晓萍]民俗学者与文艺学者的田野作业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
·[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
·[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
·[赵帅鹏]民俗物质性:从新艺术史到图像民俗的理论接合与跨界思考·[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杨俊安] 在地与新象·[杨吉然 杨秋香]云南西部“指路碑”文化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当前在线2272人 | 今天访问25998次 总访问242762654次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