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陈华文]年味:对时代和文化的体验
——论年味的弱化及其对策
  作者:陈华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5 | 点击数:13113
 
四、结语
 
要保持传统过年文化的强势,要改变没有年味的观念,并不是束手无策,一点都没有了办法。我以为下面两点是值得去做的:
1、从法律角度给年等节日以生存的空间,尤其是从时间方面加以保证,这是在根本层面上强化年和节日的手段。试想,一个中小学生没有时间上的保证,叫学校如何放假让他们去过传统的节日?即使在农村中还保留着传统的仪式和内容,但他们也同样没有时间上的保证去过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而中小学生不仅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感受和保存记忆,塑造人生的最佳时期,美好的年就在他们的童年中。现在成年人对于年的记忆,也大都来之于那段时间。因此,保证节日立法给予未成年人以法定时间去过年过节,将是我们保证传统文化传承保留下去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也是必须立即去做的事。
2、承认过年习俗的变异性,不要一味抱残守缺,固守所谓的传统的年俗。实际上,在历史的长河中,年和其他节日,从来都是变化的,经常被减去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同时也会被增加一些那个时代主流的,人们作为年或节日过程中可以接受的东西。今天,如果我们总是拒绝承认诸如过年中的新的娱乐方式,拒绝承认电话、短信、电子邮件问候等拜年方式,拒绝承认到酒店中去吃年夜饭等等也属于过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的年就会变得不完整,当然也就没有了年味。而如果我们承认这些就是现代过年当中的事项,那么,我们依然红红火火,我们依然还会觉得年味十足。
3、本质上来说,第一点必须依靠政府来完成,第二点则需要社会、媒体、公众,也包括学者们共同去完成。因为传统文化的保存,本来就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政府和全社会的事,关系受益于这一文化传统的每一个人。
 
作者简介: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通讯处:浙江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社科处,32100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
下一条: ·[萧放]明清新年民俗志
   相关链接
·[余仁洪]二十四节气的时代价值和当代表达·[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王筱涵]作为“人学”的妖怪文化学:小松和彦与新时代的“妖怪研究”·[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彭伟文]“微改造”时代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观察·[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罗嘉德]“非遗”的发明:数字化时代“伪非遗”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
·[李媛媛]数智时代非遗保护政策演进理路·[李文文]算法时代的“数字灵媒”:短视频平台上占卜民俗的知识再生产与本土化重构
·[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朝戈金]AI时代如何呈现具身性的口头文学
·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