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绪论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7 | 点击数:21877
 
注释:
[1] “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最早是钟敬文于19361月出版的《艺风》杂志(杭州)第4卷第1期上发表的《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提出来的。到2002年编辑的《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收入此文时,作者加了一条注解:“‘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一般用以指关于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有时也兼及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等学术活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1页。)
[2]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见《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第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 孔范今《新文学史概念提出的依据和意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22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
[4]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七七》。
[5] 指作者的《晚清革命派著作家的民间文艺学》、《晚清革命派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运用》、《晚清改良派学者的民间文学见解》以及写作于60年代而发表于1980年的《晚清时期民间文艺学史试探》等文章。后收入钟敬文《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一书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6] 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第6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7] 拙文《中国民俗学的滥觞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收入《中国俗文学七十年》(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第13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8] 拙文《世纪回顾:中国民俗学面临的选择》,《民俗研究》(山东大学主办)1995年第3期;收入《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刘锡诚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广东民俗》杂志主编刘志文又将其转载于该刊1998年第34期上。
[9] 黄遵宪《日本国志•礼俗志》。
[10] 参阅杨宏海的《黄遵宪与民俗学》,《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11] 蒋观云《海上观云集初编》,第1722页,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12] 蒋观云《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原载《新民丛报•丛谈》第36号,1903年;又见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13] 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见所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序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14] 钟敬文《晚清革命派著作家的民间文艺学》,见所著《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第288289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 潜明兹《晚清神话观》,《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16] 见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12月,哈尔滨。在写作这篇绪论时,我注意到,有学者著文说,钟敬文所说的,是要“建立民俗学的中国学派”。但纵览百年来的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发展史,确有一个“民俗学派”,而钟敬文本人,早年基本上可算是一个从文学的立场研究民间文学的学人,甚至有点儿乡土研究派的色彩,但到了晚年,却放弃了他的民间文艺学理念和对民间文学的研究,而全力倡导民俗学。
[17] []洪长泰著、董晓萍译《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第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18] 钟敬文《洪长泰〈到民间去〉序言》第1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19] 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歌谣》周刊第23号,1922122425日。
[20] []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第1920页。
[21] []曾蓝莹《图像再现与历史书写•“到民间去”的文化运动》(3),《中国乡村研究》第3辑。转自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5991
[22] 钟敬文在为洪长泰《到民间去》做的序中写道:“至于邹平的这方面的工作及其成果(《邹平民间文艺集》,1948年,海外版),我们以前简直就不太知道了。”(第10页)
[23] 此数据据李志会《晏阳初与定县乡村建设》,《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4] 刘锡诚《为民间文学的生存——向国家学位委员会进一言》,《文艺报》2001128日第2版。
 
 (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857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6-11-28 10:57

上一条: ·[费孝通]我对自己学术的反思
下一条: ·[刘锡诚]蒋观云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
   相关链接
·2025年中国重庆·丰都庙会举行·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学术智慧·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于敏]万玛才旦文学创作对民间文学的编译、化用与拓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专题║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笔谈·[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