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刁统菊]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作者:刁统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3 | 点击数:29099
 

【中文摘要】本文对山东南部红山峪村[①]的一份吊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文章认为吊簿作为一种民间文献,在人们生活中是为了方便姻亲交往而记录的,但是其间反映的内容却是非常之丰富。吊簿不仅展现出在人们观念之中的以死者为中心的亲属网络,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张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它以礼物的价值和指标清晰地体现出联姻家族之间的“亲戚理”——阶序性关系。这种阶序性关系与礼物的内容和经济价值的大小有一个互释的关系,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礼物的价值和流向,反过来,礼物的价值和流向也足以区别人群之间的关系。熟稔村落生活的人根据礼金和实物基本上可以准确判断出上礼者在死者的亲属序列中的具体位置。

【关键词】吊簿;姻亲关系;礼物;红山峪村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总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生活在群体之中。因此,一个人的死亡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对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活着的人而言,奉行一定的丧葬仪式来送别死者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一个人的死亡意味着他永远地离开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他的家族网络、乡邻网络以及姻亲网络中原有人际之间的稳定状态将失去某些平衡,重要人物之死更是如此。活着的人必须适应这种情况,重新调整各自的位置与角色,以求建立新的稳定和平衡。从这个角度来说,葬礼的主角与其说是死者,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那些生者[②]。不同的仪式指向不同的姻亲群体,相对于其他人生仪礼,丧礼更强调一个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完整,亲友来的越多越全,其声望也就越高。丧礼是一个人的所有姻亲[③]——不管远近和亲疏——聚集的一个场合,因此可以说丧礼是姻亲关系的集中展演[④]。给出妻子集团相对接受妻子集团来说,由于送出了一个女儿,使得对方实现了家族延续和维护的理想,因此处处享有优越感。这在村民的观念中,就是一种“亲戚理”,笔者称之为“阶序性关系”。给出妻子集团者总是优越于接受妻子集团,后者对前者倍加尊重,甚至在礼物往来上也能够体现出这种特征。本文主要是通过姻亲在丧礼上的礼物赠送来展现姻亲之间的关系结构。

参与丧礼的人群因与死者的亲属关系不同,那么参加一场丧礼就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般而言,死者的直系晚辈亲属等均称之为孝子、孝妇、孝女,本文中所指的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包括有血缘关系的和有拟制血缘关系的儿子;孝妇指称死者的儿媳妇;孝女则专指死者的女儿。孝子和孝妇是丧礼的主办人,称为“主家”,或者“丧主”,所谓“发丧”就是他们来举办丧礼之意。死者咽气后,孝子马上报告族中长老,长老们得信后立刻召集村里的白事老总和家族近亲开会,商讨丧礼各项事宜,并派人给姻亲送信。

接到信[⑤]的姻亲,得去吊唁,即所谓“哭人”,这是对男女都可这么说的。若与死者是至亲,则大多是男人去哭人;与死者不是至亲,一般是女人去哭。男人哭人是磕一个头再哭,女的则是坐下哭,哭完后男人去与孝子而女人去与孝妇、孝女“前后话说一说”[⑥]。到了葬日那天,至亲是头天去,带客[⑦]是当天去。到了葬日那天,对男性姻亲来说,叫烧纸;对女性姻亲来说,叫送殡;对死者所在的家族成员来说,叫喝豆腐汤。

另外对于参加丧礼的姻亲来说,有一个总的称呼,那就是“串礼”,当时就拿钱去[⑧]。丧礼开门和葬日两天,所有的姻亲以及死者的家族和邻居都要到外柜先生那里去上礼,俗称“上账”,最后形成一个账簿[⑨]。一般是用白纸订成一横16开的本子,封面居中记录葬日日期,内页从左到右竖写。正文的上面是上礼者的姓名,下面是礼金数目,一般是数字的大写形式,例如“贰拾元”,这样可以避免帐目不清的事情发生。接着是实物,包括帐子[⑩]、纸[11]、花圈、桌子[12],如果不带实物,可以以现金代替,外柜就记上“折某某”多少元。所有这些项目都应根据与死者的关系距离来决定。有些与死者亲属距离相同的姻亲,比如两个女婿,可能在某些项目上共同上礼,外柜将此种情形记录为“公益”。吊簿上除了上礼者的姓名和礼物的内容以外,一般情况下是不记录姻亲的住址,譬如哪个乡镇哪个村落,这些都不在记录的范围之内,原因在于礼簿是给主家看的,主家对自己姻亲的姓氏一般都很熟悉,没有必要在特别繁忙的时候来记录上礼者的住址

[13]。另外,吊簿每页末尾用阿拉伯数字记下写此页钱款总数。在整个吊簿的最后,把所收现金和实物分类计算,也用阿拉伯数字写上总数。在村民的生活中礼簿是少不了的,几乎家家都保存有吊簿以备日后参加亲属丧礼时查看,根据他人的上礼情形来决定自己如何上礼。有些是几个兄弟共有一份吊簿,通常放在长子家中。吊簿记录了不同姻亲上礼的具体情形,透露出清晰的姻亲秩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刁统菊]婚姻偿付制度的地方实践
下一条: ·[刁统菊/冯欣]从民间礼簿看姻亲往来
   相关链接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
·[陈阳]闽南农村婚姻仪式的礼物流动与亲属实践·[张凤霞]从礼物到商品:豫东郸城县年馍的社会生命史
·[郭俊红]妻与雨:给神的礼物与神给的礼物·[段彤彤]礼单中的花馍
·[李全敏]礼物馈赠与关系建构:德昂族社会中的茶叶·白玛措:《牧民的礼物世界》
·[苏静]仪式中的礼物流动·[刘铁梁]亲属制度研究的反思与再定位
·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巫达]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
·年节生活史变迁:礼尚往来·应对年末“人情礼” 理财软件走进“80后”生活
·《周代礼乐文明实证》:关注礼物、礼仪等细节·李河:“礼”在现代社会礼被异化成了“礼物”
·调查:超七成网友称送礼已成无奈负担·[吴真]钟敬文先生的小礼物
·[巫达]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翟清菊 胡悦晗]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礼物”及“随礼”行为研究述评——基于社会学与人类学双重视角的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