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叶舒宪]神话的意蕴与神话学的方法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10-05 | 点击数:28297
 


  以上8种解释神话的角度和方法给整个人文研究带来丰富的启迪,它们在21世纪的综合运用将给这门学科带来无穷尽的生命活力。也许在神话学自身的学科研究之外还潜藏着更为深层的动力性的问题,有待于人们去思考:如果神话真是人类远古智慧宝库的大门,是神圣知识的结晶,那么她将在何种意义上为陷入“理性异化”和“文明危机”的现代人提供文化寻根的可能,又在何种程度上为疗救“理性的局限”(33)所导致的现代病症提供良方呢?

 


注释:

 ⑴ Theodor H.Gaster, Myth, Legend, and Custom in the Old Testament,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9, pp.806-807.

 ⑵ Reidar Christiansen, Myth , Metaphor, and Simile, in Thomas A. Sebeok ed. Myth. a Symposiu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4,pp.64-80.

 (3)N.Frye, Charms and Riddles, in Spiritus Mundi: Essays on Literature ,Myth ,and Societ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6,p.124.

 (4)(5)克雷默(S.N.Kramer):《苏美尔神话》(Sumerian Mythology),美国哲学学会,费城,1944 年,第70-71页。
 (6)参看墨林.斯通(Merlin Stone)《天堂文书》(The Paradise Papers)(1976),该书同年在美国纽约出版时改名《上帝为女性时》(When God Was A Woma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6。洛佩兹-考沃(Lopez-Corvo),把《创世记》的夏娃形象解释为“女性受虐狂特征”的原型,该神话给女性带来一种消极的自我形象。首先,确定一位男性上帝,其次“他”造男人在先,为的是造女人。这就从生理上剥夺了女人的现实性。洛佩兹-考沃还对墨林.斯通的“上帝曾为女性”假说提出批评:上帝并不只在过去是女性,难道现在就不是吗?“如果上帝是从原始的男人组织所炮制出的,那就一定是男性上帝;而未来的上帝,以生理学的真实和逻辑力量为基础,建立在女性的成熟和觉醒之上,那就一定是一位女性上帝。” 鉴于此,她的书名为《上帝是女性》( God is a Woman), 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 1997。
 (7)亚当的肋骨能化为女人,这表明他不只是男性。 关于亚当的双性同体特征的原型意义,参看弗莱(N。Frye)《神力的语词:《圣经》与文学再探》(Words With Power),企鹅丛书1992年版,第271页。
 (8)加斯特(Theodor H. Gaster)《旧约中的神话,传说与民俗》(Myth,  Legend ,and Custom in the Old Testament),哈泼公司,纽约, 1969年版,第8-19页。
 (9)克雷默(S.N.Kramer):《历史始于苏美尔》(History Begins at Sumer) ,双日公司,铁锚丛书1959 年版,第104页。
 (10)胡克(S.H.H ooke):《中东神话》(Middle Eastern Mythology),企鹅丛书1963年版,第30页。
 (11)Lowell Edmunds ed., Approaches To Greek Myth,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p.1. (12)费尔德曼等:《现代神话学的崛起》,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1972年,第xxii页。
 (1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206页。
 (14)参看《现代神话学的崛起》中谢林著作英文节译,第322页。有关中国无神话   的见解,可参看《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5-174页。
 (15)杭柯:《神话界定问题》,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论文选》, 朝戈金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63-65页。译文略有改动。
 (16)麦克思。缪勒:《比较神话学》,金泽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68页。
 (17)参看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三章。
 (18)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刁承俊译,三联书店,1995年,第45页。
 (19)P.Wheelwright, The Semantic Approach to Myth, in T.A.Sebeok ed., Myth. A Symposium,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4,p.154-168。
 (20)西格尔(R.A.Segal)编:《神话与仪式理论文选》(The Myth and Ritual Theory:An Anthology)1999。
 (21)R.M.Dorson,The Eclipse of Solar Mythology,in T.A.Sebeok ed., Myth. A Symposium,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4,p.25-63.
 (22)坎贝尔:《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纽约,1956,第355页。
 (23)Dorothy Eggan, The Personal Use of Myth in Dreams, in T.A.Sebeok ed., Myth. A Symposium,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4,p.107-121.
 (24)高克斯:《俄狄浦斯,哲人》(Odipus,Philosopher),波特(C.Porter)英译本,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0页。
 (25)列维-斯特劳斯:《乱伦与神话》,叶舒宪译,《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33-243页。
 (26)参看叶舒宪编《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27-144页。
 (27)C.Larrinton,ed., The Feminist Companion to Mythology, London: Pandora Press,1992,p.ix.
 (28)L. W. Hurtado,ed., Goddesses in Religions and Modern Debat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1990.
 (29)Bettina L.Knapp, Women in Myth,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
 (30)M.Gimbutas, The Goddesses and Gods of Old Europe:6500-3500B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 M.Gimbutas,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Goddesses, San Francisco: Haper & Row,1991. M.Gimbutas, The Language of the Goddess, San Francisco: Haper & Row,1989. M.Gimbutas, The Living Goddess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31) W.G.Doty, Mthography,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86.
 (32)R.A.Segal, Theorizing about Myth,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9.
 (33) P.Stambovsky, Myth and the Limits of Reason, Amsterdam: Rodopi B.V.,1996.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何彬]民俗地图小论
下一条: ·[柯杨]民俗主义对“花儿”研究的启迪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