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何彬]日本民俗地图研究法综述
  作者:何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9 | 点击数:6795
 


一.“民俗地图”的诞生和发展
二.“民俗地图”:性质与定义
三.“民俗地图”:类型与体系
. 日本“民俗地图”历简述
五.“民俗地图法”
六.关于创建“文化传承分布图”体系

 
二○○一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问世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二○○三年公布后,同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其后,一系列的动向表明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对分布于各民族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在中国各地,都有为数极多的文化工作者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和学生们参与各种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工作,并且已经获得许多珍贵资料。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资料、记录资料正在相继问世,在文化工作者们的手头和案头上则有更多的初始形态的珍贵资料等待着人们对其进行整理和保存。科学地处理、保存第一手文化遗产资料,关系到日后文化遗产的研究成功与否。拥有经科学整理的系列性基础资料,才有深化研究文化遗产的基本环境。
通观日本民俗研究的著述或民俗调查报告,可以看到这些文章都不是单纯运用文字记述,文章内几乎都附有一定数量的照片、某种形式的统计表格或数据一览表、民俗分布或民俗变迁的示意图或地图等等。这些图表作为文章叙述的辅助手段出现,但无疑它使文字记述具体化、形象化了。依靠这些辅助手段,读者对作者欲阐述的理论结构可以有直观化的理解。作者易于阐述清晰、读者易于理解接受。
在欧洲以及日本学界,几十年的学术实践证实“民俗地图标示法”(以下简称“民俗地图”)和“民俗地图研究法”(以下简称“民俗地图法”)作为保存民俗资料、研究民俗事项的方法是卓有成效的。本文从民俗学学术史视角出发,综述日本民俗学科导入“民俗地图法”的历史,阐述该方法对民俗研究的功用。并借它山之石, 倡导仿效“民俗学地图法”制作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文化传承分布图”体系,以图更有效地保存和研究我国的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说明】本文尚未正式发表,阅读全文请下载PDF附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年中行事与农耕仪礼的变迁
下一条: ·[刘魁立]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类型学研究
   相关链接
·[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毛巧晖]2022民间文学研究:回归文学及其当代价值的探求·[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程梦稷]朝向“一国民俗学”:柳田国男的传说研究
·[刘守峰]柳田国男的海上心路·[何彬 马文]日本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学科构建及其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