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间文学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什么是民俗民间文学

谚语
  作者:CFS 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1-11 | 点击数:11081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深耪棉花浅耪瓜,不深不浅耪芝麻”。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官不贪财,狗不吃屎”、“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 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

  (4)歇后语和俗语: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分为寓意的和谐音的良种,主要用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和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如“芝麻掉进针眼里——巧透了”、“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歇后语往往具有幽默、讽刺的意味,比如“老虎戴数珠——假慈悲”、“夜猫子进宅——凶多吉少”。比喻形象,讽刺尖锐,表现力很强,有人把歇后语比作俗语中的“杂文”,是很有道理的。俗语是一种形象的定型化的短语,如“纸老虎”、“吹牛皮”、“翘尾巴”、“乱弹琴”、“硬骨头”等等。这些词语出现在日常的口语、对话中,使语言显得格外生动活泼,形象简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谚语还生动的反映出大量民俗的内容,如“三亩好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钱官司,纸道场”、“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砖”、“好饭不过高粱酒”。
 
 

 
 

  文章来源:CFSNet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民歌
下一条: ·谜语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
·[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
·[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
·[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
·[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贾志杰]媒介研究视域下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再认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