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黄苗子]五四之子 民俗之父
  作者:黄苗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8-10 | 点击数:4239
 

    1938年初在广州,那时正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所有爱国知识分子,都不约而同地出入于以夏衍同志为首的救亡日报社,关心着国家大事。在那里,我初次会见乔冠华、孙大光(叶肇南)、林林和钟敬文、尚仲衣教授等,都是一时俊彦。

 早已拜读了钟先生的《西湖漫拾》等散文,对于这位具有诗人气质的散文家的清秀文笔,是十分倾仰的。那时我是个二十来岁青年,什么都不懂,比我大十岁以上的钟先生,其后从广州到粤北,相见日多,便无话不谈。印象最深的是1938年冬,钟先生从江西星子和同在四战区政治部的郁风来粤北连县的三江镇,我们相聚了多日,从抗战形势谈到烽火中朋友的音讯,诗文唱和等等。大敌当前,当时的知识分子还是有敌忾同仇的感情的。
 
1939年初我离开粤北,直到1950年才又和钟先生在北京相见(那时我和郁风早已结婚,钟先生早年在杭州和郁达夫都是湖畔诗社的朋友,所以应当是长辈了),钟先生依旧是渊静潇洒,温良恭俭那股书生气。北师大在西城,我和郁风住东城,那时也各忙各的,相见时难;但电话书札,和朋友的通传,讯息总还是不断的。
 
钟老毕生致力于民俗学,在学术上的建树是遐迩公认的。我这个人不学无术,对钟先生的学说所知极浅,平日见面,谈诗,谈文艺,谈朋友的状况多,却没有专诚请教他关于中国民俗学方面的问题,这使我终生遗憾。近年来,已有学人感觉到自然科学飞跃发展,人文科学有落在后头,配不上套的危机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民族构成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作支柱;同时也是民族群体产生凝聚力的主要因素。而范围十分广阔的民俗学,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根,任何民族的高层次文化,都是从民俗文化滋生出来的。(钟先生说过:“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也是人类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种文化。”)要了解和发展这一民族精神,民俗学的研究,应当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民俗学和人类学、民族学、史地学、文学、艺术都有血缘关系,而每个人生活中的每一细节,衣食住行、吃喝玩乐,都贯穿着民俗的细胞。这样广大渊深的一门学问,钟敬文先生经过八十年的努力,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系统化地建立起来。被日本学者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先生,对我国文化学术的新贡献,是很不简单的。
 
先生曾自诩说,他是“五四之子”,就是说,他的学术思想,植根于“德先生和赛先生”。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者、民间文艺学者、诗人、散文家、教育家……但归根到底,他的一切成就,是源自人民,为了人民,钟先生应是一个人民学者。
 
近年来从国外回来,便听到文化界纷纷传说“北师大一景”,那就是每天凌晨,师大校园总见到行将百岁的钟敬文先生,步履轻盈地挥着手杖在散步,从不要人跟随搀掖。学校为了照顾他,去年只分配老先生带四位研究生,可钟老力争到八位。他从小红楼宿舍步行到教室,有时电梯停用,他老人家还坚持要走上六层楼,把同事和弟子们都急坏了;钟老这种敬业精神,真是叫人“高山仰止”啊!
 
先生从五十年代初担任师大教授,半个世纪以来,他教过的学生当了教授再退休的,已在十数以上;他不但每位新老同学的名字叫得出来,还清楚地记得很多同学的成绩和特长。有时我到师大,陪同启功先生一起去拜访他那书堆满地、仅堪容膝的“斗室”,听他朗诵民初安徽诗人韩孤云(耆伯)诗,不能不骇异于先生的惊人记忆力。
 
说到诗,钟先生早年作“湖畔诗人”时代,和沈尹默先生等同样是写新诗的,但他晚年却以旧体诗著名;钟先生的诗哀乐过人而沉涵蕴藉,耐人寻味。他曾说,好诗易被人欣赏,却不是人人能作;感受、功力、天分缺一不可。他很欣赏聂绀弩的诗,而绀弩则公开说钟先生是他做诗的老师。绀弩不轻许人,这可能不是谦词。
 
听说钟先生住院期间,于1230还在病榻上亲笔给有关部门写信,殷殷提出关于大学民俗学教课的建议,老人的最后心血,还洒在有关国家文化的事业上!
 
当我去探病的时候,钟老还谈到他新作的四首七律诗,又提起我出版一本旅游诗文的事,最后还希望韩孤云诗将来能公之于世……一位把终生贡献给文化的老人,弥留之际,大小心事,这样萦绕于一颗赤热的心魄中,作为一个后学,我的心情,不堪笔述。
 
我和郁风与钟老这七十年的一段情谊,是可珍可念的。对于他的一生贡献,我们给他老人家献上如下的一对挽联:
 
百岁文星,千秋师表;
 
人民学者,湖海诗人。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02年01月17日第十二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先生的鲁迅情结
下一条: ·笑话:历史、哲学和时代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