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6-12 | 点击数:4459
 

   《青海民俗志》主编宗福兄嘱我为该书写序,我立即就答应了。我愿意为该书增一谫陋序文,有如下原因:一则是出于对这部煌煌百万言大作的敬意,再则是出于对多民族的大美青海的感情,还有就是我对于志书的某种偏爱。

  我曾多次前往青海参加学术文化活动,对这片美丽的土地和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各族民众,有一些接触和了解。概而言之,青海地处祖国西部,生态环境禀赋特别,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名副其实的“三江源头”、“中华水塔”;文化传统悠久灿烂,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之一。自古以来,羌、汉、鲜卑、吐蕃、蒙古、回、撒拉等民族繁衍生息于此,特别是元明以来,汉、藏、土、回、撒拉、蒙古等六个世居民族杂居共处,多元共荣,形成了青海类型多样、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既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国家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文化基础。迈入新时代,建设新青海,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滋养涵育。

  民俗文化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内属于传承历史最为悠久、享用人数最为广泛、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俗学在中国学界应时兴起,许多著名的学者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了民俗文化的研究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在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民俗学家的带领下,中国的民俗学蔚然兴盛,出现了一大批学术成果。而在新世纪的十多年里,中国的民俗学发展迅速,学术研究深入提升,而且为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做出了世所公认的贡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民俗学俨然成为中国学林中的显学。

  民俗志作为记录民俗文化的一种研究范式和书写模式,历史颇为久远,古代就出现了一些如《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等记录各地民俗事项的著述。但是科学意义上的民俗志则是随着民俗学理论方法的逐渐成熟而出现的,一批民俗学者把民俗学的基本原理自觉地运用到各地民俗志的编纂之中,进行着民俗志撰写的实践探索。

  《青海民俗志》就是在这样多方面的历史现实中应运而生的。我翻阅这部百余万字的民俗志,感到这不仅是一部对青海地方民俗文化做出忠实记录和深度描写的著作,而且是对民俗志书写模式做出独特视角的书写探索的创新性成果,具有鲜明的编纂特点。

  本志在民俗志学科理论方法和现行的地方志体例有机结合方面做了探索。据我所见到的一些国内民俗志,大致上有两种趋向。一种是侧重于民俗志理论的创新实践,与现行的地方志模式差距较大,所以较难融进地方志的编纂系列;另一种是机械地按照现行地方志体例撰写,由于民俗文化特殊性和地方志格式化的矛盾,使得这类民俗志又缺乏民俗文化个性。《青海民俗志》则不同,把民俗志理论方法与现行地方志体例进行科学嫁接,以现行地方志形式为志书载体,又以民俗学话语体系为表述核心,突出青海多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遵循学术规范,追求文化个性,打造民俗志精品。这样的学术追求本身就决定了书稿的科学品质和文化特色,从书稿看,事实上也达到了预期的学术目标。

  这本民俗志全书凡9编29章,加上综述、附录等,总共一百多万字,通过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精神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口承民俗、特色民俗、机构与人物、民俗文献等框架和板块,对青海民俗文化作了较为完整、系统和立体的梳理与深度描述。其中大部分资料还来自编写者们多年来分别进行的民俗田野工作,属于第一手的科学资料。这既保证了志书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也体现了作为地方民俗学者对民俗文化应有的情感认知和责任担当。这是值得点赞的。

  从和宗福兄的交流中还得知,本志的编纂过程也是颇为艰辛的。在宗福兄的统领下,30位多位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等相近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硕士参加了编写,如米海萍、霍福、文忠祥、鄂崇荣、李言统等一批学术成绩不俗的中青年都参与其中。应该说,这是一支高素质的修志队伍,这也是本书专业质量的基本保证。志书从2016年初正式启动,多次集中讨论,统一思路,就民俗志理论指导、具体内容、章节框架以及体例等达成共识,并形成本志编纂大纲。编写中还就有关问题十多次研究协商,不断修正完善。初稿完成后,逐章逐节指定专家审阅修改,补充了部分章节,其中有几章因不符合要求,重新进行了撰写,有的章节六七次易稿后方算通过。编纂者们的艰辛付出是不难体味的。

  艰辛成正果,严谨出精品。正是通过科学的编写和艰辛的付出,确保了志书的质量。这部民俗志全面系统、科学规范地展示了青海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有力地弘扬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很好地丰富了民俗志的理论实践探索。志书不仅对青海地方文化建设有直接的助益,而且对中国民俗志的发展和学术事业的繁荣有很好的意义。因此可以说,无论是民俗学科的科学规范,还是民俗志的书写探索,这本书堪称地方志著作中特色鲜明的佳作,也是国内地方民俗志中的佼佼者。

  是为序。
 
  2018年元月于北京
  (朝戈金:著名民俗学家,民俗学博士、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究所所长)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下一条: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
   相关链接
·[霍福]刘敏宽的关公情结与青海关公文化·[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晏周琴]青海热贡六月会中的“开红山”仪式调查研究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越弦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赜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
·“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
·“国际视野下的高原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成功举办·《青海村落民俗文化志丛书》正式启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