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
  作者:周雪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28 | 点击数:10861
 

二、民间信仰的传播

  随着闽粤客家人向台湾的迁移,原乡的民间信仰也逐渐传播到台湾。在闽粤客家地区的众多民间信仰中,以定光古佛、三山国王、惭愧祖师等信仰最具特色。

  1.定光古佛

  定光古佛,又称定光佛、定公佛,是闽西客家最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据南宋《临汀志·仙佛》载,佛俗姓郑,法名自严,泉州同安县人。年十一,恳求出家。宋乾德二年(964年),来到汀州武平,驻锡南安岩(今武平县岩前镇)。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终于旧岩,春秋八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五。传说中定光佛法力无边,能伏虎除蛟、活泉祈雨、治河护航、赐嗣送子、捍患御灾等,因而深受百姓的崇拜。《临汀志·寺观·定光院》载,“嘉泰间(1201-1204年),郡守陈公瑛谓雨旸之应如响,是佛与守分治汀民也,湫隘不足仰称,遂加广辟。”“佛与守分治汀民”,说明定光佛在当时已成为汀州人民的精神领袖,或精神支柱。定光佛的信仰以佛生前的主要活动地武平和长汀为核心,遍及汀州各县,并随着汀州人的对外交往向各地辐射,其向台湾的传播就颇具代表性。

  台湾专门祭祀定光古佛的寺庙有两座:一座是彰化县定光庵,另一座是淡水鄞山寺。据《彰化县志》载,彰化定光庵“在县治内西北,乾隆二十六年永定县士民鸠金公建,道光十年(1830年)贡生吕彰定等捐修,祀定光古佛。”据《淡水厅志》载,淡水鄞山寺“在沪尾山顶,道光二年(1822年)汀州人张鸣岗等捐建,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但据学者考证,鄞山寺应始建于道光三年(1823年),至第二年八月十五才落成开光。除以上两座专祀定光古佛的寺庙之外,台湾也有一些寺庙配祀定光古佛,如台北县板桥市的普陀山接云寺,以观音佛祖为本尊,定光古佛位于配祀之首。桃园县大溪的福仁宫,俗称“大溪大庙”,兴建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宫内正殿主祀开漳圣王,左龛祀定光古佛,右龛祀玄坛元帅……就庙宇的规制而言,左边为龙边,其位阶高于右边的虎边。定光古佛位居正殿左龛,可知他在福仁宫的地位仅次于开漳圣王。”另外,私家供奉定光古佛也很普遍,象“台北一带汀州人聚落,如淡水阿里蓍沿岸,家户均供定光古佛。”南部屏东、高雄一带的闽西客家人家庭,亦常见有供奉定光佛的情况。另外,一些来自汀郡的县级同乡会,如台北市福建武平同乡会,也供奉定光佛,把他作为缅怀桑梓、增进乡谊的象征。

  2.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信仰主要流传于广东省东部讲潮州话和客家话的人群之中。台湾学者丘彦贵检索了粤东各县及粤北、闽西南、赣南等客家地区的方志,得出大陆三山国王信仰的分布范围:其一为潮州府全境各县,其二为嘉应州本州及州属兴宁县,其三为接壤揭阳的惠州府海丰及陆丰两县。

  所谓“三山”,指潮州府揭阳县霖田都河婆墟(今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西面的三座高山,名曰明山、巾山和独山。三山国王祖庙位于巾山山麓,额“明贶庙”。据元人刘希孟《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载,三山国王“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学者研究认为,“肇迹于隋”的三山国王信仰,应是源于粤东土著居民的一种民间信仰,也就是说,最早信仰这一神灵的主体是属于百越系统的粤东土著居民,后来由于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粤东土著居民或被迫外迁,或被汉族同化,数量逐渐减少,汉族移民日益增多,最终出现了反客为主的情况,同时也造成了粤东福佬人和客家人是三山神的主要信奉者的现象。

  据传,由于三山国王“水旱疾疫,有祷必应”,故“赫声濯灵,日以著”,到元代,“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祠。远近人士,岁时走集,莫敢遑宁”,成为粤东民众的守护神,并随着移民传播到台湾。由于清代从粤东渡台的移民绝大多数为客家人,故在台湾一般视三山国王为客家人的保护神,凡客庄基本建有三山国王庙。陈春声教授根据各种调查资料互相校核,发现台湾的三山国王庙当在170座左右,其集中分布的区域有四:(1)南部的高雄、屏东二县,特别是下淡水河流域;(2)中部大甲、大肚、浊水、大港四条溪流的中下游平原和丘陵地区;(3)新竹堑溪和凤山溪流域;(4)宜兰平原。这些庙宇绝大多数建于乾隆以后,南部和中部的屏东、高雄、彰化、云林、嘉义县有较多乾嘉时代建立的庙宇,而北部的新竹、宜兰二地的庙宇则基本上建于道光之后,这与清代广东人在台开垦、拓殖的历史过程基本吻合。除了这些以三山国王为主神的庙宇外,还有许多主祭其他神明的庙宇,配祀三山国王。

  3.惭愧祖师

  惭愧祖师俗姓潘,名了拳,福建沙县人。传说生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二十五日,十七岁时离闽赴粤,来到潮州大埔,曾在阴那山(界于梅县和大埔县之间)“住山三十余载,日与乡人及四众说法,众多不解”,故寂灭前,自号惭愧,遂以惭愧祖师名世。祖师于唐懿宗咸通乙酉六年(865年)九月廿五日端坐而逝,三年后,众人捐金建寺,名“圣寿庵”,后改名为灵光寺。惭愧祖师信仰的范围,基本上以嘉应州本州为核心,扩及周边潮州、汀州的少数邻近地区。随移民传播到台湾后,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台中县、彰化县、嘉义县、南投县和南部的台南县和屏东县等地,尤以南投县山区为多。台中、南投等地区的惭愧祖师,有的甚至已成为客家庄中共同信奉的守护神了。

  此外,闽粤客家原乡的其他一些守护神也流传到台湾,如东峰公太信仰和公王信仰。东峰公太是永定高头江氏的祖先或是祖先神,“公太”在客语中是曾祖父的意思。明朝嘉靖年间,潮州府饶平县的张琏武装反抗明朝的统治,事件蔓延到福建。当时聚居汀州府永定县高头乡的江氏已是大家族,由江宽山率领子弟出面抵御,但他不幸于1561年与三子二侄同时遇害。江宽山字东峰,江氏家族遂为这位牺牲的子弟特建“东峰祠”以资纪念。由于显灵非凡,当地居民就逐渐把他视为神明,日后更有以同音尊称为“东风大帝”或“东方大帝”。东峰公信仰随江氏子孙繁衍而散布于汀州府、漳州府一带,视他为宗族守护神。据统计,高头江氏从十五世到二十八世,共有323人迁台,这些人跨过黑水沟后,更不忘这位英灵不灭的祖先。所以在台北三芝与板桥湳仔、四汴头,嘉义的大林沟背、水上江竹仔脚、新港菜公厝,以及台南楠西鹿陶洋等,这几个以江氏为主的聚落,无论他们来自汀州府或漳州府,都虔诚供奉这位十六世纪卫族保乡的祖先神明。

  “公王”是闽西客家人的村落守护神,通常设小庙于村落的水口,在闽西客家村落的寺庙与打醮活动中,当地的公王也常作为主人陪伴定光古佛左右。随着闽西客家人入台,公王信仰也传入台湾,彰化定光庵殿内陪祀的神像,即有境主公王。位于台北三芝乡陈厝坑溪畔的民主公王宫,是由三芝圆窗派开基祖江由兴奉祀原乡永定高头乡的守护神。清乾隆二十五年(1735年),于水口现址以一箭之地仿祖庙建小祠,初仅立石为神位供奉,后历经兴修。彰化社头的芳山堂刘姓、嘉义溪口的赖姓等家族,亦奉祀民主公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李翠玲]从结构制约到志愿参与:民间信仰公共性的现代转化
下一条: ·[华智亚]热闹与乡村庙会传统的生命力
   相关链接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吴玟瑾]从地景轶闻到全民记忆:嘉庆君游台湾传说的文本化历程研究
·[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
·[彭恒礼]官房戏楼与官房演剧研究·[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刘建华]日本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形成、学科互动与范式流变·[林旻雯]日据时期台湾地区歌谣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林孟蓉]台湾好声音·[李文涛]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变迁研究
·[高晓晗]明清时期畿南地区祀神场域中的官民互动[]·[高睿涵]仪式与认同:泰山王母池蟠桃庙会的叙事表达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