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刁统菊]我为什么选择了“横顶”?
  作者:刁统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31 | 点击数:4940
 

  《横顶》一书写作的对象——莱芜市和庄镇横顶村,地处山东中部,其具体地理方位十分特殊。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境内自然历史悠久,山地众多。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6.9%,平原占13.1%。有河沟395条,分属汶河、淄河两大水系,其中汶河水系有牟汉、赢汉两条支流,向西汇入大汶河,淄河则由西向东流入淄博市境。两条河流的分界线就在和庄镇横顶村的“泰山行宫”,沿着庙脊往东西看去,“一个雨点分两半,一半灌汶河,一半灌淄河”。和庄镇也因为镇政府驻地在和庄而得名,辖31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北、东两面与淄博市博山区交界,南与苗山镇为邻。和庄镇地处山区,地势较高,寒冷早至缓离,有“小关东”之称。该镇自古以来就是莱芜东北部的交通要道。自关沟至横顶16公里地段,原是一条重要的古道,为西去曲阜、东下齐都临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被称为齐鲁古道,也就是说它是齐国和鲁国的交通要道。现存的齐长城关口之一——青石关可以为我们提供证据。

  青石关是齐鲁古道上齐鲁之间的一条重要关卡,出了青石关,就进入了齐国的领地。青石关古迹众多,站在青石关鲁国这边,东望齐国领地,寒风凛冽,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壮之情油然而生。断垣残壁,悄然不见昔日青石关店铺林立、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以及往来齐鲁的商贩们等候开关放行的繁华景象。历史悠悠,沧海桑田,齐鲁古道已被803省道和博莱高速公路所替代,如今只剩下几棵古槐,诉说着齐长城及青石关的兴衰荣辱。

  之所以提到青石关,是因为它恰恰可以说明横顶村的地理位置之重要性。从地图上看,横顶村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有望鲁山、青石关,是古时齐鲁两国的国界和关口。该村距离青石关大约有10公里,位于原山(禹王山)山脉北侧,在东西走向的山谷(俗称“控沟”)东头。从横顶村泰山行宫到五里桥,全长约5华里。这条贯穿村子的东西路,就是自古以来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国道。这一齐鲁古道,至今仍是从淄博往泰山、济南的要道,每天不时都能看到村民开着电动三轮或者各种汽车来来往往,而这一道路对村中庙宇的修建和村民生计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横顶村地处和庄镇政府西南5公里,恰好是淄河与汶河的交界。村北、西、南三面邻接苗山镇,村东北方向经麻峪村、普通村即是和庄镇政府所在地,有205国道、泰安至滨州高速公路经过;再向北、向东,便与淄博市博山区接壤。几百年以来,它一直是泰安、徐州、济南、博山等地往来客商必经之要道。横顶村的形成和发展、变迁和兴衰与这条古道密不可分,古道见证着它的历史与现实。

  横顶村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村民开辟了一条可供谋生的道路。一方面,横顶村处于东西交通的要道,贩运煤炭和粮食都要经过这里。另一方面,从村西继续往西,有七十二条咬牙峪,由于峰回路转,道路狭窄,而且是齐鲁古道的必经之路。可以想见当年往来于齐鲁之间的众多客商们到了控沟这一段,由于道路狭窄,错合不开,必然会造成堵塞;同时爬坡也会需要临时增加人力。因此,横顶村就成了往来客商打尖歇脚的绝佳所在。横顶村居于运道之上,当然会选择从营运入手,成为产地和销地之间的中间环节,萌生出相应行业。有经商头脑的人在村子里开设客栈、商铺、货栈,甚至到财神庙村、五里桥村所在地去摆卖水、卖饭的摊子。长此以往,横顶村逐渐壮大,并且往西形成了直至改革开放前后仍然人丁兴旺的五里桥村和财神庙村,往东则形成了南、北麻峪村。从地方文献来看,大约在清末时,横顶村、南麻峪村和北麻峪村就已被视为一个内部联系相对密切的区域——“麻峪三村”。在这个区域内部,通婚、祭祀、市场等等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

  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横顶村先后主持创修、重修玄武帝庙、泰山行宫、龙王庙、牛王庙、石君祠,基本保留了各个时期的碑刻,并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当地各种信仰和仪式场所及其活动。尽管庙宇经过数次重修,但由于庙宇建筑长期固定于同一个地点,因此横顶村的信仰和核心一直以来可以说相对稳定。对于村民来说,几座庙宇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但相同的是,它们不仅调适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确立了村落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感和社会秩序。地方社会运作的语言是多重的,比如家族,但在这样一个杂姓村落中,家族语言其实仅仅停留在表层,庙宇和地缘关系显然更偏向于社会关系的核心层面。这些均显示横顶是一个极具历史深度和影响力,同时也极富民俗特色的一个村庄。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许多村落在不同程度上都显露出了衰落的迹象,但横顶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呈现出勃勃生机。首先,村里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依然通过日常的农业劳作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不仅干起农活来劲头十足,而且生活中的各种民俗特别是仪式的举办也完全依靠他们。其次,土地没有出现荒芜,并且还通过各种方式出现了增加的势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多元化。再次,公共卫生和公共道路由全村人共同照管,大街小巷不仅十分整洁,而且也特别通畅,各种车辆都能通行,老年人骑着电动摩托车出村、入村毫不费力。最后,村落的良风美俗依然保留下来,家族传统的互助功能继续稳定发挥,庙宇也帮助维持了人们内心和外界的平衡,子女教育、老人养老、矛盾纠纷等最为关心的问题也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当然,确实也有一些公共活动因为各种原因衰落了,比如春节期间的扮玩。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包括集体合作传统和传统技艺,也体现在这些公共活动当中,当公共活动衰落,相关传统文化的流失将成为必然的结果。

  《横顶》一书对村落民俗的叙述在结构和视野上突出了村庄特征,也强调个体、家庭、家族或者某一个阶层的特色。叙述力求尽量保持横顶村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便能反映横顶生活的细微和独特之处。在呈现村落历史和神圣时空的同时,从客位视角对村落民俗生活进行了局部描述。从客位视角出发对村落进行描绘,自然有新鲜、独特的感受,但田野深度的不足也导致对村民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书写只能是部分的、浅层的和疏略的。而且,客位视角观察到的村落生活只是呈现横顶人生活的一个视角。即便如此,客位视角自身的长短并不能掩盖横顶仿若一个鲜活个体的特征,她将自身历史的厚重与久远书写在一棵棵古树、一座座庙宇、一块块石碑之上,又在每一个村民琐碎而亲切的日常生活中镌刻着其文化的丰富性和认同感。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山东民俗学” 2019-05-25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谭佳]反思与革新:中国神话学的前沿发展
下一条: ·[陶立璠]风俗志、风俗史与中国特色民俗学的构建
   相关链接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
·[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
·[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郭炳亮]中国村落防御史论纲
·[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张磊]村落公共性再生产中的知识权力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