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臻]“能织牡丹见奇功”:曹州绳编的文化研究
  作者:周臻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24 | 点击数:8161
 

摘要:曹州绳编是流传于菏泽地区的一项传统民间技艺,明清时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2008年12月列入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作品“对牌官花·牡丹”“曹州十样景”等创意精妙,工整细致,民俗色彩浓烈,文化意蕴深邃。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阐释,既离不开对其历史渊源的钩沉,也需要探究其材料、技法、工具等工艺形式。以此为基础,可以助推这一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挥其文化、艺术、经济等多重价值。

关键词:曹州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民俗文化


  曹州绳编是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的一项传统民间技艺,当地俗称“牌子花活”或“对牌官花”,简称“牌花”。它是从中国古老的绳结技艺发展而来,明清时期在曹州名门望族的绣楼中广为流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产生了享有“看花听鸟”美誉的《曹州十样景》等代表作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大众对于“中国结”的关注,曹州绳编又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曹州绳编的传承人们经过多年的研习和挖掘,复原了大部分失传的经典作品,使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2008年12月,曹州绳编列入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曹州绳编”由此定名。

  国内对于绳结较早进行研究的是陈夏生,她于1981年起与台湾《汉声》杂志社合作出版了《中国结》以及《手打中国结》①等专著,从中国结的源流、知识、技艺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将这种中国传统的编结艺术定名为“中国结”。目前市面上关于中国结的书籍数量不少,基本上是关于编结种类、材料、技法及应用的介绍,系统探讨绳结文化的则较为少见。对于曹州绳编进行专题研究的有于亮的博士论文《女功与教化——曹州绳编中的儒家教化机制研究》②,重点对女功在儒学语境下的教化机制进行探讨,这无疑是抓住了这一民间工艺的社会语境的核心,但仍未能将这一技艺活动进一步与地方民俗生活结合起来,在国家与地方社会的“礼俗互动”③层面予以落实。本文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试图将地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与曹州绳结的种类、工具、材料、技法等工艺本土的“细描”结合起来,理解这一民间工艺与当地民俗文化的关系,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文化、艺术、经济等多重价值的路径。

  一、曹州绳编的起源与发展

  (一)曹州历史

  曹州是菏泽的古称,上古时期即为华夏部落活动的核心区域,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菏泽地区地处鲁西南地区,为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是比较典型的农业生产区,也是传统的重要产棉区。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及西汉时期,这里的手工麻纺织、丝织就有相当规模,到了南宋,随着棉花的种植栽培,棉织品逐渐代替了麻织品和丝织品。明末清初,开始有了一些私人办的印染作坊。菏泽人民一直以土纺、土织、土染为衣着来源,纺纱织布为家庭手工业。悠久的纺织业基础为曹州绳结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定陶位于今菏泽市的中部,故称陶、陶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先秦至东汉时期定陶的经济文化发展繁盛,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商贸频繁,成就了范蠡这样的千古商圣。范蠡的遗迹在定陶县内分布广泛,有范蠡墓、范蠡湖等,以范蠡命名的街道商铺也很多,如“陶朱公大街”“范蠡商城”,体现出浓郁的商圣文化。元明以来黄河与运河为交通运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当地的纺织产品通过漕运输送到外地,在江南地区都有很好的销路。据清代光绪年间《曹州府志》记载:“曹县民务耕桑,与菏同俗。定陶植桑蚕,所产棉布为佳他邑,……贾人转鬻江南为市。”

  黄河带来充沛水源和肥沃土壤的同时也带来了水患,鲁西南地区也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河泛滥区域。定陶境内深受黄河决堤、改道之苦,造成了当地经济、生产发展的相对迟缓、滞后。直至今日,定陶在民风民俗、民居村落、节庆礼仪等方面仍保持了较多农耕文明的痕迹,具有浓厚的北方农村生活特色。历史上鲁西南地区部分为鲁国属地和邻属,定陶距离孔孟之乡曲阜、邹城不远,这一地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清顺治年间编纂的《定陶县志》中“封域志·风俗”下所辑录历代文献对定陶的风土人情有所描述:

  尚礼仪,重廉耻,业桑麻。

  农工勤于耕织。商贾杂四方之民。女工治丝,枲纂组,无惰游。(1)

  由此可见,此地植桑种麻、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景象和注重礼义廉耻的淳朴民风。曹州绳编的起源,与这一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曹州绳结目前的传承人秦怀忠介绍,其家族绳结技艺的传承是由明清代开始的。由于当时发达的漕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经商的传统,秦怀忠外祖母宋秀卿的祖上在曹州地区经营玉器生意,而玉器需要绳结的连缀装饰才能佩戴,由此慢慢发展为精湛的绳编艺术。据宋秀卿说,绳结技艺在家族中已经传承八、九辈了,但详细的起源与谱系无法考证。曹州绳结的传承一般为家族内部的传递,随着子女的婚姻关系交叉传承共同发展。秦怀忠按照老辈的算法,将自己算作第十代传人,继承起外祖母的绳结技艺。目前,秦怀忠与其妻子车里红专职进行曹州绳结的生产营销与研究,并带领亲朋好友及对绳结技艺感兴趣的人们一起将这门传统的技艺发扬光大。

  (二)曹州绳编的发展传承

  女娲是全国各地绳结手艺人普遍供奉的“行业神”,曹州地区也不例外。当地绳结艺人认为其工艺是女娲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因而都会在家中供奉一尊女娲神像予以祭拜。广泛传唱于曹州民间的《唱花歌》,在对曹州绳编式样详加描绘的同时,第一个咏唱的就是女娲:

  《唱花歌》

  豪门阔院大厅房,富贵人家有宝藏;

  姑娘推开绣楼窗,听俺来把花歌唱。

  天神女娲开天荒,引绳泥人造人忙;

  尧天舜日结渔网,曹公设坊女红尚。

  秦公无道工坊苦,昼夜结带送阿房;

  霸王筑好点将台,戚姬结等汉王。

  大唐花结奉寺院,佛门八宝有盘长;

  两宋有节醡浆草,雕木刻花绣楼窗。

  明清绣坊盘花活,神结塑成花模样;

  牌子花活牌子绣,姑娘何时做嫁妆。

  据当地传说,曹州绳编的发展与传承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春秋时期桑蚕和麻制作物已经在山东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山东成为全国的纺织商贸中心。据山东定陶县志编撰委员会工作人员介绍,处于鲁西南地区的定陶也深受影响。在马集乡窑厂等地至今仍保留着一定的桑蚕种植面积,纺织行业流传至今。随着纺织业的发展,绳结技艺在春秋时期的绣楼中逐渐产生。

  秦汉时期被称为“结”的绳结就已经在曹州大地流行起来。古曹州一代就有男子跑马走四方时佩戴的结,这是家中妻子为保佑丈夫平安,牵挂、期望其早日返回家乡的信物。《后汉书·舆服下》记载:“秦乃采连结于琢,光明章辰,转相结绶,故谓之绶,汉承秦制用尔弗改。”绶带在秦汉时期是区分地方各个大小官员的重要标志。

  唐宋时期绳结在曹州地域得到迅速发展。唐宋时期是全国经济商贸活跃时期,这个时候玉器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迅速在“天下之中”的曹州流行起来,人们佩戴玉器等装饰物来表明自身的社会地位。作为玉器必要配件的绳结装饰物因此逐渐发展,绳结手工技艺越来越精湛,迅速成为女功中的手工技艺在曹州大地丰富起来。盘长在唐宋时期发展的尤为繁盛,延伸至今已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结艺。

  曹州绳结走到明清已是繁荣时期,所流传下来的资料相对也多,著名的“曹州十景”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发展。曹州绳编在当地被称为“牌子花活”或“对牌官花”。“对牌”是一种特制的用于支取物品的信证物,成双成对制作,或制成后从中剖为两半,使用时合在一起进行核对。对牌有木、竹、金属、玉等多种材质,有的上面书写或镌刻图文、号码,以传达数量、种类、等级等更多信息。曹州的绳结“牌花”,应是这种“对牌”中具有工艺特色的一种。清代宫廷的后宫及皇亲国戚在婚嫁、寿诞等重大庆典中,有向民间名门望族征集专用吉祥陈设品及日用品的活动。征集的品种包括荷包、香囊、刺绣、绳结等做工精良的女红制品。因这些工艺制品是通过官方征集而进献宫廷,因此民间统称为“官花”。

  关于曹州绳结如何成为进贡皇家的官花,当地有一个传说流传。明代宋阁老(宋讷)的胞弟(人称“宋老冤”),为避祸定居定陶。宋阁老每逢谷雨来曹州赏牡丹,在宋老冤家小住。某年宋阁老年迈染病,哀叹不能再去曹州看牡丹,宋老冤心灵手巧的女儿惠娘日夜忙碌,为伯父编结出两朵栩栩如生的绳艺牡丹送去。宋阁老大喜过望,病体康复,遂将此物送与后宫马皇后。从此以后,绳艺牡丹成为贡品。

  此外,这一时期曹州已经有了与编织绳结有关的民间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七夕时节,当地民间多有专门针对绳结的“赛花会”,是未出阁的姑娘展示手艺、寻求心上人的好时机,也能激励她们学习绳结工艺。清末国运衰败,曹州经济走向没落,绳结工艺由于费时费力费财等原因逐渐失传。

  自20世纪90年代起,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各种各样的“中国结”开始流行。从形形色色的绳结装饰,到饰有各式绳结盘扣的旗袍、唐装,“中国结”处处装点着人们的生活,曹州绳结技艺也开始复兴。2008年12月,曹州绳编列入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曹州绳编”由此定名,并引起社会的关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韩顺法 刘倩]另一种生活技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逻辑
下一条: ·[傅修延]人类为什么要讲故事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