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夏志远]仪式之网:论《金翼》中均衡化关系的可能
  作者:夏志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03 | 点击数:7180
 

  二、家族兴旺的表现———乔迁礼

  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趋于兴旺之时,黄张两家选择了建制新居,由此而有了本书中对黄家举办乔迁礼的详细描述。从建房到乔迁,都有风水先生“择吉”的参与,一为求得一块风水宝地,二为选得一个良辰吉日,待择吉完毕方才大兴土木而后乔迁。在乔迁过程中,黄家老少整齐列队绕西路一圈,“列队行走不仅是向乡里人炫耀,也是因为这条大道被认为是这类盛大喜庆仪式的最合适的场合。”[1]32游行队伍的队列行进安排有一定讲究,一家之长走在最前面,其后为年龄最长者,中间儿子侄儿,再则家中女眷,最后为仆人。人人职责不同,所持物品也各有寓意。这一队列行进的仪式,引来众多的黄村乡亲,“有些人还兴奋地大声喝彩”[1]33,由此,黄家提升了自己在村中的地位,并且无形间由此巩固和扩大其在村中的影响力,对人际关系网络的编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旁系新成员的融入———婚礼

  家中成员的成长,带来了旁系新成员融入的第二种渠道,即婚礼。《金翼》中,对惠兰的婚礼做了很详尽的描述。婚礼首先提亲,提亲第一步,在红信封中装上新娘及直系男性亲属生辰八字,由媒人交予男方家长。男方家长将之放在祖先牌位前的香炉下3天,用以征询祖先对婚事的意见,无任何不吉则表示祖先同意结下姻缘。后男方家长方拿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交予算命先生,如若不冲突则进行下一步,男方家长将红贴上写好男方姓名和生辰以及其直系3位祖先的名字,交予女方家,女方家同样推敲未来女婿的生辰八字。门当户对仍然是两家婚姻的重要考虑因素。订亲前媒人要往返来往于两家,细致地商定女方嫁妆和男方聘金,这些都会在红纸上拟定和增删修改,直到达成。提亲结束后,男女双方开始订婚,“交换大帖”。新郎家用“男帖”交换新娘家的“女帖”,男女帖都为红色,期间由媒人负责换帖。在换帖过程中,由4位挑夫和媒人将一半的彩礼送往女方家,女方家举行庆典表示欢迎。结束后便代表新郎新娘家已结亲,但是仍需避免彼此来往,双方家长和未婚夫妻还不允许直接来往。此后商定结婚日期,再次送彩礼到女家,称为第二次聘礼,主要为丝绸和其他为新娘置办的衣服料子。确定婚期后,送喜饼到女家,由女家分发给亲朋,同时亲朋回赠礼品,新娘盘头,不再梳辫子。

  婚期前搬嫁妆,而后男方将聘金装入红包放在一只梳妆盒里送于女方家。在嫁妆抬到夫家之前,要在堂屋地上放一个点燃的火盆,嫁妆要一件一件从火上抬过,这即是“筛鬼”,由两位专门请来的伴娘主持。布置新房邀请最有福气的人,请其主持安置新床的仪式。她会在床上方挂一红帘子,将一只母芋头带着小芋头放在床下,寓意多子多福。后将一些稻秸和五枚铜钱放在床上表多产和富有。吩咐人把一对写着“百子”“千孙”的灯笼挂在帐钩上,最后指点人们把几个小男孩儿抱到床上睡会儿,仪式便正式结束。婚礼前夕,男方家派出人马轿子抬接新娘,有鼓乐队相随,男方家人持红旗和长柄灯笼,挑着为新娘家喜宴准备的食品。

  婚礼进行清晨,新娘沐浴,在浴盆中放早稻的稻秸、大麦和蒜头而后梳洗打扮,穿红色鞋子。跪拜父母,向祖宗口头辞别。新娘脚不沾地从竹筛上走过以此向亲朋好友致意。之后新娘父亲扶新娘进轿来到夫家。来到夫家后行“下轿礼”,新郎家女眷代表为新娘开轿门,同时由一名小孩儿递上镜子,正式请其下轿。作为回报,新娘会给予孩子“五福袋”。新娘下轿后经过红地毯进入洞房与新郎相见,而后一起出来正堂举行跪拜礼。再次回到洞房后,新郎揭新娘红盖头,此时的新郎才真正见到新娘的模样。新娘换装结束后二人一同进餐。屋外则准备着喜宴以招待婚礼的客人。等小伙子们闹洞房结束后,这一天的婚礼才算结束。

  婚礼的举行,是旁系新成员融入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婚礼,可以使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家族结在一起,扩大了彼此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一方面使得两大家族原本的人际关系均衡被打破,另一方面却又促进了其人际关系的重组和扩大。因此,婚礼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家族增加和扩大其人际关系网络的最重要途径。其在打破原有均衡的同时,又通过种种仪式过程扩大了人际关系网,同时使原有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婚礼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努力,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和亲情感,从而更加巩固了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均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刘萌萌]浅析人生礼仪中的吉祥图像
下一条: ·[周连华]礼俗互动视角下的当代宗族建构现象分析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郑甜甜]口头歌谣存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张赵]情感补充与风险防范:冀南地区的疾病叙事及仪式治疗实践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于佳卉]下山东请九郎:功能导向下烧香香卷的边界重构·[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肖慧]徽州鱼灯的仪式展演与互动传播研究
·[王兴尧]文本·仪式·节日:春联风俗传说的文化叙事·[王楠]仪式叙事策略与地方性实践:基于大理剑川太子会的考察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佳]仪式·记忆·精神:北疆民俗文学内涵探析
·[王红莲]摆供:世俗食物的神圣化之路·[陶坤]暴力与秩序:我国西南炸龙民俗仪式的文化逻辑与生存智慧
·[覃钧婷]桂南壮族地区婚俗的仪式展演与历史作用·[苏筱]数字篝火:锻造当代民俗熔炉的“游戏-仪式空间”
·[沈俐琴]慎终追远与仪式重构·[吕文君]流动的祠堂:仪式中的宗族镜像与秩序再生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