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征稿启事
  作者:钱梦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8 | 点击数:8799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民俗学在社会建构、心灵塑造与经济发展的功能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民俗学科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新时代经济民俗学概念的提出对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建立国民对于传统文化敬畏之心都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功能。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民俗的重要形式,是一种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能值产业,对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提升非遗传承能力,实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延续城市文脉,振兴乡村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消费升级,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及上海添工传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于2018年11月8日(周四)至2018年11月12日(星期日)在四川省绵阳市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诚挚欢迎民俗学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等撰稿参会。

  一、论坛主要议题

  1、乡村振兴中的非遗研究

  2、古镇民俗旅游开发与文创研究

  3、多民族非遗与文创研究

  4、都市非遗与文创研究

  5、非遗人才培养、创业与实践研究

  6、非遗与品牌合作案例研究

  7、非遗文创产业集群发展与衍生品应用研究

  8、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跨界思维与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研究

  9、工匠精神塑造与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研究

  10、其他非遗文创选题

  二、征文时间

  参会者请于2018年9月10日前完整填写附件回执信息并提交会务组;2018年9月15日前提交正式论文(WORD附件形式;有图表者另附PDF格式论文一份)。回执与论文请发至邮箱:city2018@yeah.net 。附件和邮件主题以“论文(或回执):单位+作者+题目”的方式命名。

  三、论坛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8年11月8日星期四)—2018年11月11日(星期日)(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地点: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钱梦琦:13776637795

  苏娟:18221101363

  杨化强:15202191597

  王慧:15258098122

  买江:18701921073

  邮箱:city2018@yeah.net

  五、征文要求

  1、征文主题见附件,字数以一万字內为限。

  2、应征稿件必须是规范的学术论文(含田野研究)。学术随笔、田野调查手记等不在应征之列。

  3、所有来稿正文一律以中文写作,投稿请以电子邮件方式寄至秘书处信箱(city2018 yeah.net,邮件请注明“论坛征文”)。

  4、来稿书写格式依次为:

  (1)題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一般不超过20個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元、代号及结构式和公式)。

  (2)作者本名。

  (3)摘要(以中文写作,內容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力求简洁、准确,不超过300字)。

  (4)关键词(选取能反映文章主要內容的术语3—5个,不超过5个。两个术语之间以分号隔开)。

  (5)注释(采用随页注方式,注释的序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或用阿拉伯数字加圆圈,如①②③……,置于引用文字或要说明文字的右上方)。

  (6)正文。

  (7)参考文献(凡在注释中已出現的书目不再列入)。

  (8)作者简介。书写格式为: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就读学校,研读方向,所在城市,邮编区号。如:XXX(1990—),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2017级博士生,应用民俗学方向。上海,200241。

  (9)联系方式(包括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5、应征稿件必须是个人尚未正式刊登、发表过的论文。

  6、请恪守严肃学术道德。凡已经刊登发表、抄袭他人论文、盜用他人调查材料者,一经发现,永远取消其参与本项活动之资格,并将其行为公诸论坛、知会作者所在单位。

  六、参会须知

  1、费用说明:本次论坛不向与会者收取任何会务费及田野考察费用;论坛为所有与会者提供免费餐饮,并为外地参会人员解决住宿问题。参会人员差旅费自理。

  2、此次参会论文进行不记名评选

  设置奖项:一等奖2名

       二等奖3名

       三等奖5名

  3、若因故不能按时参会者请在10月1日之前与论坛会务组人员联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

  暨第四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组委会

  2018年4月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文化论坛”2018-05-08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民间文化论坛》与俄罗斯《传统文化》杂志合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下一条: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文学理论”专家组成立
   相关链接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
·[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
·[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
·[刘玉颖 [俄]Курьянова Т.С.]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建设·[刘婷 高睿涵]空间分类与精神实践:武陵山区文化空间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价值意蕴
·[刘清源 魏滢哲]当代社会语境下祭星仪轨的象征符号与行为逻辑·[刘明花]河西宝卷的发展研究
·[刘会惠 刘婷]非遗语境下宁都县刘坑村竹马灯舞的文化转型·[林晨滢]从嘉峪关传说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路径
·[梁爽]论“地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内生性发展·[李香霖]“俗民”何以“感受生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