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邓启耀]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
——以贵州苗族传统村落拆迁吊脚楼的复原测绘和拍摄为例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5 | 点击数:6259
 

摘要:吊脚楼是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的典型传统建筑样式。由于水电“开发”,某些临水传统村落和建筑物面临拆迁。2006年贵州省清水江下游姚百万家族的吊脚楼进行了复原重建,然而当吊脚楼被从它生产和死亡的生活现场与历史现场中剥离,失去了原来依存的家族记忆、族群关系、传统习俗、鬼神信仰等历史现场与文化场域,尽管得以复原却不可能复活,只会成为失去历史现场及文化语境的博物馆藏品式的物质空壳。

关键词:苗族;传统村落;吊脚楼;民俗影像;文化现场;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15ZDB118)阶段性成果


  缘起

  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下游姚百万的故事,在当地是一个传奇。两百多年前,一个叫姚继周的难民逃到黔东南,白手起家,以做小买卖维生。由于他通苗话和汉话,在苗疆汉地的木材贩运中渐渐如鱼得水,坐守瑶光河口贩木致富,号称“百万”。他成为一方巨富之后,即大兴土木,修建近乎奢华的住宅群。这一宏大的建筑工程,由来自湖南宝庆府的能工巧匠花了整整十年时间才完成,是那一带苗族吊脚楼式样建筑的经典版。中山大学苗族学者张应强在他2006年出版的关于清水江一带木材贩运的研究论著中,有详细记述。(1)然而历史人类学学者的文字尚未印出,他所记述的对象却已不复存在。

  2004年前后,清水江一带要修建大坝,沿江许多村寨面临拆迁,姚百万的那幢著名的吊脚楼也在其中。笔者的台湾朋友黄英峰有一次无意中到了那里,碰巧见到这幢吊脚楼,立刻被它精妙的建筑工艺所吸引。他是做建筑规划设计的,长年在贵州做文化保育工作,为民族服饰、民间建筑及历史乡村养护做了很多实事,是贵州省特聘的村寨保护与规划专家和中国民族文化国际推介的年度人物。笔者可以想见他看到这幢清代建筑精品时的狂喜。他围着它拍了两百多张照片,听说要拆,即打听屋主是谁,却因当时所遇之人语言不通暂时作罢。两年后知道房子已经被拆,正遗憾,在网上搜得相关信息,立刻寻来,找到了屋主。屋主说,拆房子时,已经有很多人来买拆下的雕花门窗,被他们拒绝了。得知黄英峰想买下整幢老屋的目的是为了整体恢复原状,复原后捐赠给有关博物馆,受此精神感动,就卖给了他———10万元,一堆老屋的“残骸”。而黄英峰将以更麻烦的方式,把这些“残肢”重新拼装起来。有此机缘,我们得以和一座老房子发生关系。如果说,张应强从历史人类学角度,记述了它的诞生与辉煌的过去,那么,我们则通过视觉人类学的透镜,见证了它的死亡、复“活”,以及无奈的现状。

  黄英峰买下的从老屋拆卸的木料,其实并不完整。房子拆了以后,由屋主的三个儿子分了,木料有的拉回各自新家,有的就地卖了。抢救到手的吊脚楼“残肢”不足三分之二。吊脚楼的雕花石柱础,能搬的都搬了。石阶等较大的材料,因已沉入水中,无法再动。更麻烦的是吊脚楼的复原工程。找回已经被卖掉的那部分木料成为不可能之后,补足构件和复原成为关键,这需要审批、采购新的木料,还需要请当地内行的工匠原样搭建,极其费神。幸得黄英峰在贵州做民族文化考察与保护工作已有十余年,和各方关系不错,又毕竟是专业搞建筑的,在调动这些巨大物料方面具有经验。经过一番折腾,居然买到了木料,请到了当初拆这幢房子的工匠,开始复原工程。

  开工前,英峰问笔者意见。笔者认为,建筑是物,这些被拆毁的建筑更是只剩下了支离破碎的残余,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它们当物来看,因为它们存在的时候与人发生了关系,并在多少代人的生死沉浮中积淀了相当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人在房子里生活,穿衣吃饭,生儿育女。人随着房子一起老去,老屋容纳了许多死亡和新生,上演了无数故事,他们的气息、遗物和民间深信的“灵魂”会在老房子里存留。这些物,因而具有了拟人甚至拟灵的形式、内容和意义,具有了民俗学、视觉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的物象文献价值。因此,复原的过程,类似于考古的过程,批阅历史文书的过程,应该详细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复原的不仅是一幢已经死去的吊脚楼,同时是与这个吊脚楼有关的人,以及由清水江流域族群互动串起的历史传统、社会记忆及其关于移民、关于社会文化变迁的活生生的现实故事。这是和吊脚楼共生的东西,价值不在老房子之下。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房子这个物质文化遗产(更准确应该说是“遗骸”)需招之魂。所以,应该对复原过程进行完整记录,同时考察与老房子相关的人和事,拍一个纪录片。

  这个想法与黄英峰一拍即合。经过紧张筹备,2006年秋天,我们开始参与关于这幢苗式吊脚楼复原的测绘和拍摄计划。计划的主要任务:一是在复原过程中对这幢吊脚楼进行全方位测绘,获取房屋从整体结构到具体细节的所有数据,存档,以在有条件情况下对苗族吊脚楼进行3D虚拟影像重建。二是用影像记录与吊脚楼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文化和修复过程。技术方法和路线是:对吊脚楼进行考察、测绘、全过程影像记录,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完成一部纪录片。具体分工是:来自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新闻专业和广东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协助台湾英峰公司的工程师,在工程中对每一件构件进行测绘并对复原过程进行图像和视频拍摄。黄英峰还从加拿大请了一位很有经验的纪录片独立制作人阿妮卡(Anika),来拍摄一部关于吊脚楼的纪录片。在这个计划中,除了传统的图、文、音、像等基础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虚拟影像重建技术也将使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魏泉]裂变中的传承:上海都市传说
下一条: ·[杨秀芝]“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研究
   相关链接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
·[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胡雅丽 杨立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符腾]浅论传统村落的人文记忆传承与保护·[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
·[谭娟]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与传播研究 ·[胡彬彬 王安安]叙事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新民俗
·[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