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乔晓光 苏欢]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
——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
  作者:乔晓光 苏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16 | 点击数:8638
 

  [1]"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中西部五省的实证调查》,《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4期。

  [2]冯骥才,《失去古村落的速度从没这么快》,《文汇报》,2015年3月11日。

  [3]蔡武,《<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具有里程碑意义》,《人民日报》,2011年3月2日。

  [4]叶鹏,《基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及实现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48页。

  [5]“村村通”是国家一个系统工程,其包涵有: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等。

  [6]张赤东,《实施“村村通网络咨询工程”,加速科技兴农步伐——以信息化推动农村建设的思路》,《科技论坛》,2011年第2期。

  [7]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时间:2016年8月3日。

  [8]数据参考杨黎源,《建国后三次人口大迁徙的流动机制比较及启示》,《探索》,2007年第3期。

  [9]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0603/t20060316_30326.html。

  [1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4/t20160428_1349713.html。

  [11]国务院研究室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4月,第71页。

  [12]关于“大学与非遗”详细的发展脉络可参见乔晓光、董永俊《大学与非遗·我们的道路与使命——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与“非遗”专业的发展沿革与实践历程》,《美术研究》。

  [13]乔晓光,《用中国的剪纸讲世界的故事》,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访问网址:http://www.cafa.com.cn/comments/?N=9138,访问时间:2016年12月15日。

   本文载自中山大学《文化遗产》,2017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赵宗福]苏平的花儿演唱艺术与西北花儿的传承保护原创
下一条: ·美国《西部民俗》学刊发表“非遗在中国”专刊
   相关链接
·[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许志超 黄清喜]表演理论视域下数字生态中民间叙事的转型
·[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晓葵]遗产研究与现代生活方式构建·[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