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邱运华]民间游戏:学术定位与生命活体
  作者:邱运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07 | 点击数:2476
 

  一、民间游戏与日常生活

  民间游戏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系统里都是一个丰富宝库,不断被发掘出来,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内容。如同其他文化样式一样,民间游戏也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根据一个民族和一个区域的生活内容发生的频率,我把它分为两个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指一个民族、一个区域民众生活的常态,其内容发生的频率基本上呈均匀状态,大抵包括经济生产、衣食住行的领域;非日常生活指它的特殊内容,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特定事件里出现的内容,例如,婚丧嫁娶、宗教祭祀等。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特殊区域的民众,往往在非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表现出非常具有个性的特质,引起学术界的兴趣,引发重大研究成果,而日常生活状态,则往往平淡无奇,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但一个民族也好,一个特定区域的民众也好,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属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生产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习性,也决定了他们的生命持久性。民间游戏则常驻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借助人类文化学的研究,西方学术界对热带民族和部落的神话、仪式和宗教祭祀更为关注,而在相当程度上疏忽了对发达社会的“日常生活”状态下民间游戏的关注,似乎这一领域缺乏文化意味。以处在原始发展阶段民族的“非日常状态”的生活场景,研究人类活动的共同发展规律,例如,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的巨著《金枝》,就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将大量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圣塞开尔的黑色弥撒、西西里农民因为圣人们没有尽早结束旱灾而惩罚圣人、西比尔圣殿的牧师在自己身上割开口子把血溅到圣坛上等,用这些有关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是巫术、禁忌等丰富的资料,抽绎出一整套严密的体系,揭示人类的文化中集体行为的构成因素和意义。非日常生活状态下的仪式研究,对于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点的确非常重要,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许多未解的神秘之门,同时也为打开其他许多神秘之门提供了帮助,但是,日常生活之中的内容呢?中国学术界经过多年的努力收集、整理了《中国民间游戏总汇》[1]一书,使得学术界能够有机会总览中国民间的游戏,并作为研究的基本材料。该书把中国民间流传至今的民间游戏分为棋牌、语言文字、角力、跑跳、手工制作、表演、球类和综合八类,收集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民间游戏数千种,其建立的初步体系和详细的材料,为民间日常生活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

  二、民间游戏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在我们宽阔的文化研究世界,如何定位民间游戏?这是研究民间文化过程中首先遇见的问题。因为民间游戏存在于自原始社会形态到工业文明全过程,也处在民间日常生活文化的最基层,是民间日常生活里最基础和最大众的文化现象。

  民间游戏相当复杂。我们所说的民间游戏,有脱胎于古代民族、部落生产和劳动技艺的,例如,射箭、骑术等,也有是社会形态发展到相当成熟时期产生的游戏,例如,麻将、猜拳、酒令、字谜等,还有衍生于宗教禁忌、民间信仰等。以往,西方学术界沿袭亚里士多德的“游戏说”观点,把游戏统称为精力剩余和休闲的活动,一直到康德和席勒,都持这一观点。不过,可以看出,他们之说的游戏,可能仅仅指艺术类游戏和体育类游戏,而非射箭、骑术这类明显有劳动技艺性质的游戏。

  按照文化研究对象的层次,我们一般把研究对象区分为物质形态的文化和思想精神文化,而在其中间层次的,我们一般把它称为“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文化领域,不过这个称谓有若干含糊之处。所谓“非物质文化”毕竟仍然属于“物质形态”荷载着“非物质形态”,具有跨界性,犹如佛教里既非成佛、又非凡人的层次。在民间文化领域,很多民间习俗,例如,节日、节气和游戏,就属于这个层次。而非物质文化领域所指称的对象,其实是物质文化形态与非物质文化因素的结合,例如,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目录里的项目(木版年画、蓝印花布、金陵刻经等),都是文化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结合。民间游戏就其在文化现象体系里的位置,也应当定位在这个层次。较之于物质文化而言,它具有明显的技艺、情感、规范等超越物质形态的东西;较之于思想精神文化,它具有明显的依赖于日常生活物质形态的性质。

  学术界对民间游戏的性质和身份的研究,尚在初步阶段。一般研究范式,是把它置放在两种学术视野下,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游戏和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形态的游戏。这两种研究范式有相通之处,但是毕竟还是有所区别的。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游戏属于人文科学研究对象。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于把对象文本化。民间游戏作为一个文本具有层次性、互文性特征,即民间游戏作为一个独立文本之表层的娱乐层面与深层的文化层面;娱乐层面经常表现为游戏行为的程序、技巧、结构等,而文化层面则蕴含在游戏生成的历史积淀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层面渐渐淡漠了、远逝了,留存下来的仅仅是娱乐层面的形式,而这形式却具有沉甸甸的内容。民间游戏的互文性源自它的区域特征,即民间游戏在其产生和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地域变化、不同地域之间习俗差异等原因,在规则、程序和技巧方面发生了若干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玩法,成为同一种游戏文本的不同版本,但仍然属于同一种游戏,作为同源文本的变异而流行。这是民间游戏之区别现代游戏的重要特点,也是民间文化研究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人文科学之一的民间游戏研究需要借助于文本理论,属于文本研究范畴。

  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游戏则属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它紧密地联系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把研究对象置放在社会现象系列上,把研究对象定位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系列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民间游戏与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就处于一种派生和被决定的地位,即民间游戏总体上为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条件所决定,民间游戏作为一种与区域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着的民间习俗文化现象,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其生成的区域内更为基础的、更具有支配性质的力量的派生物,因而,它的地位决定了其内容、性质、功能、影响等其他因素。因此,作为社会科学之一的民间游戏研究方法,须借助社会学研究方法。

  三、如何看待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无论作为人文科学对象还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都需要有发生学基础,也就是说,必须回答民间游戏是如何产生的?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仍然纠缠在功利性与实用性的争论之中。实际上,只要认识到民间游戏中,既有与一个民族发展相伴而来的,也有在民族成长成熟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那么,结论就非常清晰:民间游戏具有发生的多元性。从观念上一概而论,说民间游戏是非功利的或者纯粹属于功利性质的,两种观点都难以成立,只有具体到某一种民间游戏,才能够说清楚,所谓实事求是方可。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游戏是劳动之余的休息和娱乐消遣。这个观点影响深远,几成定论。康德说,游戏是与劳动相对立的自由活动;席勒的游戏是剩余生命的刺激观点等,即是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启蒙时期的回响。中国学者们基本上在延续亚氏、席勒的观点。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的第三封信里,集中论述了游戏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切原始民族或部落的游戏都起源于劳动的观点,用以批评德国学者卡尔·毕歇尔(1847—1930)提出的“游戏先于劳动,而艺术先于有用物品的生产”观点,以及斯宾塞的“游戏最主要特征是:它对于维持生活所必须的活动过程没有直接的帮助。游戏者的活动并不追求一定的功利目的”观点。普列汉诺夫在辨析西方理论家的观点之后提出:“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2]应该承认,启蒙思想家所构想的“游戏”这一概念具有现实针对性,是面对工业文明发展起来后的西欧社会存在的游戏而言的,正如马克思批评古典经济学家所构想的“人类”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本身一样,启蒙思想家所构想的“游戏”也仅仅局限在17—19世纪资产阶级发展时代的“精力剩余时期的游戏”。历史唯物主义地阐释“游戏”的发生发展内涵,是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完成的。

  但是,在民间游戏发生的问题上,与其简单地断言或起源于劳动,或起源于精力过剩的娱乐,不如更加细致地区分民间游戏这个具体世界的产生格局。中国民间游戏自原始社会到近代工业文明,一直都在不间断产生出来,一些种类也在不断消失,这个事实决定了民间游戏的多样性质。例如,汉族自古就有的“踏歌”,但凡聚会节庆都在汉族民间存在,自元代后就消失了;例如,围棋作为一种游戏,其起源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故事;著名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在《中的精神》提到:“棋起源于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我认为在没有文字的年代,棋盘和棋子是用来观测天文,占卜阴阳的工具。”无论是以围棋来教子启蒙,还是来观测天文、占卜阴阳,都属于功利性质。而同样作为棋牌类的麻将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成熟的麻将先是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在民间文化丰富成型的基础上,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可以看出,无论是麻将的“史前史”还是麻将本身,都与劳动本身无关。在棋牌类里面情况比较复杂,其他民间游戏内部的情况也是这样。起源于功利目的和非功利目的,起源于劳动或源于纯粹娱乐,都存在着。

  但是,无论其起源如何,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民间游戏,一旦被民间使用,便逐渐具有了功利目的,或者作为消遣娱乐、博彩,或者作为儿童益智、锻炼协调能力,或者作为劳动前的训练。在这个意义上,民间游戏被纳入一定区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系之中,与物质生产(例如,谷物等,关涉到个体生命的生存)、意识形态系统生产(例如,文学、艺术等,关涉到一个民族价值观的建构)构成一定关联,成为物质生产与精神思想之间的中间地带。它关涉到一定区域、阶层、人群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民间游戏对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建构价值。

  四、民间游戏活在民间日常生活之中

  民间游戏活在民间生活之中,特别是活在民间日常生活之中。民间日常生活是民间游戏的土壤。有了这个土壤,民间游戏能够活态传承;而离开这个土壤,民间游戏就避免不了变异甚至失传的命运。

  所谓“民间日常生活”,指区别于以一个时代的政治活动、历史重大事件为中心描述的生活状态;它处在影响时代和社会变革的政治生活的底层,基本不受上述变革的影响。民间日常生活也是社会性的,不过,它以自然区域、经济生产、民族、家族、宗祠、习俗、传统节日等为社会范围,遥望着政治风云和历史变化大事件。所谓文化,其中意思之一乃是民间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形式、制度、风俗、习惯等,直至民间日常生活本身。在这个文化层面,保持着与民间文学艺术基本一致的恒定性。倘若不处在政治事件发生的中心地区,它千年变化难以觉察;即使处在政治事件和历史变革的中心,它也匍匐在底层,隐藏着“化石般的身躯”,尽量维持着生态原貌。之所以说,民间游戏生存在民间日常生活之中,乃是看到它源自这一生活方式,以维持这一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技能、情感、智慧、交流方式等为依归。离开这一生活,民间游戏就会发生变异,原先孕育其中的文化功能、习俗和仪式,就会隐身,而活动本身就演变成为另一语境下的纯粹技巧。例如,土家族地方舞蹈游戏肉连响,原称泥神道,是旧社会穷人乞讨的一种方式。乞讨人赤裸上身,身上涂满污泥,双手在拍打身体,使得污泥四溅。乞讨人走到哪一家,哪一家就得施舍。这个表演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也有观赏性。乞讨人的拍打、嘴里哼着节奏、跳舞满头大汗,把秧歌、杂耍、跳丧舞、连厢等民间舞蹈融为一体,通过拍击肩、臂、额、肘、胯、腿、脚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但是,解放后,随着农民生活改善,乞讨这一群体逐渐消失了,肉连响就演变成纯粹的游戏形式,供乡下群众娱乐了。再例如,流行于渤海北塘河口的游戏跑火把,孕育在老一辈渔民除夕夜手持火把,围着庙宇奔跑、寻求灵气,再带回到自家渔船,这一游戏后来演变成为青少年在奔跑中锻炼体魄、寄托理想的游戏活动。因为失去民间日常生活土壤而失传的游戏,就更多了。

  活在民间日常生活中,是民间游戏能够传承的前提,但并非离开这一土壤就必然失传。假如这样,源自传统中国农业文明的民间游戏就没有传承的可能了。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民间游戏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其程序、技巧和荷载着的习俗文化呈现着逐次剥离的过程,最先剥离的是民俗文化内容,其次才是技巧,最终是程序失传导致整个游戏失传。民俗文化内容隐身或失传,还可以保持传承,例如,围棋、象棋、肉连响和跑火把;历史文化内容被压抑,也在传承,例如,博彩类游戏麻将、宗教祭祀性游戏,都是如此。那些最终失传的,就是玩法失传,即程序和技法失传。因此,很多民间游戏的生存窍门是舍弃民俗文化内容,保留技法和程序,这样,就完成了民间游戏向现代生活的妥协,蜕变为现代体育。现代民族的马术、射箭、游泳、摔跤、拳击等,都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民间游戏作为在场的或隐身的民间文化的荷载者,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格局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民间游戏的文化隐身特征,为中华文化传承战略带来了恰当的方式。实际上,无论是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还是传播中华文化,仅仅依靠语言、文字媒介,是不够的,甚至难以见效;最为直接和便捷地沟通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区域的人民,唯有游戏艺术,而游戏艺术之中,民间艺术由于诉及人类普遍的日常生活、借助最简单的物质材料、采用最共同的朴素手法、表达最基本的理想和情感,因而,最能够直接为各民族和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所理解、所接受;而民间游戏则因其文化元素的不在场或隐身,获得了非常广阔的施展身手的空间,具有不可取代的战略价值。

  钟敬文先生曾经提出“三层文化”观点:“中国的文化,基本上可区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也可以简化为两个层次,即把中、下层合而为一……三层文化的拥有者,由于他们的出身、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等的不同,各自形成了自己群体的文化。彼此在性质、形态和功能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与其他层次相互区别。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联系、互相渗透。”[3]据钟老的理论,“下层文化”显然建立在民间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而下层文化的另一部分,即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内的非日常生活部分(例如,宗教祭祀、节日和婚丧嫁娶等内容),则可能是上下层文化的拥有者共享的部分。钟老指出不同层次文化拥有者由于出身、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等不同而呈现各自群体的文化,在性质、形态和功能上各自区别,特别指出,它们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这个“联系”和“渗透”表现在价值体系上,则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内民众共享的部分,是具有全民性的部分。钟老的三层文化提法非常重要,对于我们理解民间文化的存在规律,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需要特别强调,民间游戏不仅深受民间日常生活制约和影响,也与上层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上层文化对于民间游戏的生产、传播和改造发生了复杂多样的影响。认真研究民间游戏及其现代传承规律,对于我们有效传承和拓展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中华美学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

  注释:

  [1]林继富主编:《中国民间游戏总汇》(八卷本),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2]转引自[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曹葆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81、83、106页。

  [3]钟敬文:《致西山国际会议》,参见钟敬文:《谈谈民族的下层文化》,载《群言》1986年11月。

(本文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3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早期欧洲墓葬 信与爱的学校 死与生之密钥
下一条: ·[刘志伟]“遗产”的现代性
   相关链接
·[张遵勇]基于民俗视角下的江淮地区牌九、麻将方言术语调查实录·[王丹]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研究
·2019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在北京举办·2019“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征文启事
·“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筹备会暨 “民间游戏进课堂课程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民间游戏能否唤回当代孩子日常乐趣
·寒冰之嬉·要失传了 《中国民间游戏总汇》存续2000种游戏
·《中国民间游戏总汇》在京首发·紫禁城里叫蝈蝈
·王文宝:《中国民间游戏》·游戏民俗
·竞技民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