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知识】岁首说“元”
  作者:富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1-27 | 点击数:5804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通常称一年的第一天为“元旦”或“元日”,称一年的第一个月为“元月”。显然,“元”有“第一”的意思。不知你有没有思考过,“元”表示“第一”的意思是怎么来的呢?

  “元”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侧立的人的形象,上面的一横突出显示了头部所在的位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元,始也”,认为“元”最初是表示“开始”的意思。然而,很多文字学家却不以为然。从“元”的早期字形来看,认为它最初表示头部显然是一种更为顺理成章的解释。很多文字学家持这种观点。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说:“元,首也。故谓冠为元服。”意思是说,“元”最初指的是头部,所以把“冠”称为“元服(即戴在头上的一种服饰)”。我国古代男子成人之时,要举行一种束发戴冠的仪式,称作“加元服”,也称作“冠礼”。

  “元”表示“头部”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很多用例。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意思是说,北狄的人把人头归还给晋国;《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使大史固归国子之元”,这里的“元”也是指人头;《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丧其元”是丢掉头颅的意思。

  同时,我们还能在一些由“元”构成的词语中发现它表示“头部”意思的线索。古代用“黎元”一词指代民众和百姓。例如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意思是说,一年到头都在为百姓忧虑,一想到他们的疾苦,五脏六腑就火烧火燎似的焦急。“黎元”之所以能表示百姓,是因为“黎”有“众多”的含义,而“元”则由人头的意思进而指人,合在一起就相当于黎民百姓了。此外,古代还用“元元”表示百姓。显然,这样的用法也是由“元”最初指人的头部的意思衍生出来的。

  不仅如此,“元”表示头部的意思还被带入由它构成的汉字里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冠”。“冠”字由“冖”“元”“寸”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冖”表示帽子之类的覆盖物,“元”表示人的头部,“寸”表示手。合在一起,好像是以图画的形式描绘出一个人用手往头顶上戴帽子的情景。

  由于“元”所表示的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位,所以,“元”也可以表示“开始、最初”等意思。也有说法认为,人出生之时,头部先离开母体,所以含有“首”义的字都有“开始”之义,“元”也是如此。无论哪种观点,“元”从表示人的头部到表示“开始、最初”等义的发展脉络是一目了然的。而许慎则是把“元”后起的意思当作它最初的意思去解释了。“元”表示“开始、最初”等意思现在仍然在很多词语中使用,比如“元凶”“元勋”“纪元”等等。

  “元”从“开始、最初”到“第一”的意思也是一脉相承的。我国古代帝王即位或改元的第一年称为“某某元年”。《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意思是:元年是什么?就是君王即位最初的那一年(第一年)。

  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合称“三元”。而考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的人,叫作“状元”。到了现在,我们也还把每年的第一天叫作“元旦”,把一年的第一个月叫作“元月”。

  元朝统治者以“元”为其朝代名,大概也是看中“元”字包含“开始、第一”的意思。只不过,一个朝代的兴衰命运岂是一个名字能够决定得了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些词语,比如“原配”“原来”“原原本本”等,其中的“原”以前都可以写成“元”,表示的也是“开始、第一”的意思。不过,按照现在规范的写法,都不再用“元”字了。

  “元”从“开始、最初”还发展出“根本、主要”等意思,现在常常用在一些学科名词中。例如:化学中的“元素”、语言学中的“元音”等。中医有“元气”一词,指的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我们常用它来指人的精神、精气、生命力,乃至国家、组织的生命力,因此会有“伤元气”“恢复元气”这样一些说法。

  总之,“元”表示“开始、最初、第一、根本、主要”等意思都是后起的,都可以上溯到它表示“人的头部”的意义源头。现在,这些后起的意思反而比它最初的意思更常用,因而也更为人们所熟知。

  元月,正是一年的开始。万物都在蓄积着力量。新的生命在孕育,有待萌发。因为,春天已经不远了。

  (选自《月读》2017年第1期“汉字中的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侯仰军]鸡每日打鸣,原来是为了他们…
下一条: ·郑土有:春节是一种民俗的教化场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
·[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杨馨颖]董永孝道叙事三大情节单元形成与流变
·[肖泽利]机智人物故事的叙事法则及分析·[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王之心]《全元戏曲》中的丫鬟角色类型研究·[王艺莼]略论多元通和视域下的神与巫
·[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沈俐琴]慎终追远与仪式重构
·[冉元艺]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民间视野·[全小国]历史人物传说的“双核连理枝结构”
·[李捷 李洁]遗产景观视角下凉州宝卷的景观建构及机制探索·[蒋亭亭]1949-1966年山东梁山地区水浒人物传说的自发性传承机制研究
·[蒋海琰 李创]从柳氏遗孤到潇湘神女:和娘身份转换与何仙姑永州说的生成新探·[胡燕]论主体间性视域下文化聚落的吉祥文化生成机制
·[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郭朋朋]神圣与认同:碧霞元君信仰中的祖庭与行宫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