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陈建华:怀念赵景深先生
  作者:陈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8 | 点击数:3210
 

  先生集翻译、创作、编辑出版于一身,著作多达150种。先生几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同步,数十年纵横文坛,交游之广如海川百纳,而为人处世以谦恭为本,如对于徐志摩的“提携”之恩没世不忘,尤其对于鲁迅先生一向称颂备至,敬重有加,可叹一句对他不无意气的“牛奶路”的批评成为某些人轻薄讥笑的口实,先生则反躬自省,至晚年仍一如既往。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当我想起三十多年前跟赵景深师读书的情景,先生和贵大气的仁者风范与那种“文艺复兴”式沙龙的人文氛围永久萦绕在记忆中,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愈增浓郁。

  1979年夏天的一日,在上海近郊高桥的一个修船厂里,我像平日一样在工地上,突然收到一封信,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寄来的。通知我已被录取为研究生,但我所报考的唐宋文学专业已满额,问我是否愿意转到元明清文学专业,导师是赵景深和章培恒。这封信给我的人生带来转折,抬头烈日当空,头顶着蓝得不能再蓝的天,胸中翻江倒海。

  在这家船舶修理厂工作了十一二年,大部分时间是个小“牛鬼”,那一年厂里刚给我作了平反,高校招生仍允许老三届以“同等学历”报考研究生。向来爱好文学,在“文革”中读了一些唐诗宋词,因此报考时除了唐宋专业别无他选。后来听说我给录取,是因为我的外语成绩比较突出,为了给自己加分,在申请时附上了我翻译和发表了的《卓别林自传》之类的材料。

  先生给我们上中国戏曲史的课,每周六下午在淮海路上四明里他家的客厅里。听课不止我一个,师兄马美信是比我高一届的研究生,还有李平、江巨荣这两位师兄,他们都在复旦执教,还有几位外校的。大家排排坐在长桌边,听先生开讲,原原本本从戏曲的起源讲起。关于中国早期戏曲的史料不多,如什么是“兰陵王”啦“参军戏”啦,专家们各有说法,赵老引证史料一一加以辨析,章章节节都已准备了讲稿,细声细气的,有时会讲两个小时,事实上那是他正在计划撰写的中国戏曲史。

  其时正值大地回春、百废待兴,戏曲研究领域中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先生年届八旬,体弱多病,然而满腔热忱,全副精神投入教学与写作,似乎在跟时间赛跑。的确,如果把他最后几年的生活起居与学术活动编排一下,其繁忙与多产令人肃然起敬,而那种乐观美感的人生态度更令人赞叹。不光自己笔耕不辍,他的旧著也纷纷出版,对这些他都要做一番修订补充,使之跟上时代,且字字要自己校过。为了推奖学术研究,先生与上海古籍等出版社合作编辑丛书或论文集,如为中州出版社编辑一套《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丛书》,第一本是已故严敦易的《元明清戏曲论集》,他在编辑之余写了一篇长序,寄托其追怀故友之情。此时海内外前来赵府问学求道邀会请文者络绎不绝,凡有利学术的,先生是有教无类,有求必应。虽然他晚年着重戏曲曲艺方面的工作,和李平、江巨荣等规划长远,为培养人才不遗余力。我们也都知道,在现代文学领域里先生也卓有成就,如1984年上海书店影印《文学周报》,他为之写了出版前言,即显示其“活字典”作用之一斑,对这份上世纪20年代初文学研究会的重要刊物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而他自己也是主编之一。

  最让人不可及的是先生对“俗文学”的提倡身体力行,50年代曾与师母在复旦大学演出《长生殿》,至今传为佳话。晚年赵师在家中与师母一起唱戏曲段子也是日常的家庭娱乐。作为“上海昆曲研习社”社长,也与社员一起交流切磋。

 最难忘的是有时昆剧团的曲友来访。照片中站在台前唱曲的好像是张洵澎先生,第一排坐着先生和师母,先生旁边是俞振飞先生。

  第一个学期结束,我写了一篇关于元代剧作家马致远的读书报告,赵老把他的评语写在一张文稿纸上,题为《陈建华〈陈抟高卧〉读书笔记评语》:

  这篇文章行文流畅,能够看出这“隐居乐道”剧与“神仙道化”与“神头佛面”剧区别开来,并引青木正儿在《元人杂剧序说》中的判断为据,这是好的。

  作者还引用了《宋史》和套曲《六艺》,以及科学院《中国文学史》,可以看出作者是费过一番气力去考证的。

  作者最好的评论是在于陈抟在第三折对宋帝所说的话,认为不下于关汉卿《窦娥冤》。作者再以《秋思·百岁光阴》相比,又引了《陈抟高卧》对于白象笏与紫罗袍的嘲讽,这些都说得很好。

  但作者对于其他“神仙道化”剧的引述,未免枝蔓,且未举例,不能说服读者。不如局限在这“隐居乐道”剧《陈抟高卧》为好,故改。

  最后陈抟一睡就是“百日不起”,这本是传说如此。我认为这也可以说这是陈抟好的地方,是消极的不与元朝皇帝合作的暗示。晋朝阮籍就是以酒醉不醒来辞掉皇帝以婚姻来笼络他的。总的来看,作者是优点大大地多于缺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6年12月16日第2版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刘德增:齐鲁文化 我情有独钟
下一条: ·[陈泳超]程憬先生中国神话研究简论
   相关链接
·[纪秋悦]赵景深先生旧藏宝卷研究·[车锡伦]“林兰”与赵景深
·[李英]赵景深和儿童文学研究·[赵易林]日记中的珍贵启示
·赵景深:“著编书籍等身”·《赵景深日记》记录上海人文学者交往资料
·[刘锡诚]赵景深:独步故事学坛·[赵易林 王岚]赵景深与书二三事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曲彦斌]赵景深与我的“杂纂”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