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邓启耀]谁的祠堂?何为遗产?
——古镇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中的问题与反思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07 | 点击数:13043
 

  SW古镇可开发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调查显示,旅游公司成为整个SW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对外开放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它的收入来自政府拨款和SW古镇对外开放收费项目收入。目前,旅游公司财务呈现亏损状态,主要体现在常态对外开放收费项目收入无法平衡旅游公司日常支出。这些支出主要是旅游公司对SW镇社区日常管理费用和支付还没有开发和经营物业的租赁费。

  决策管理上,旅游公司因为机制和资金来源的原因,受政府主管部门行政影响为主。加上目前的财务状况,令旅游公司管理层决策常处于被动状态。削减开支和裁员成为经营手段之一被多次使用。

  不久前对SW古镇的围闭收费尝试,是具有管理垄断色彩的行为,引发媒体公开质疑和公共关系危机,也使客流量减少。我们认为,不注意文化内容的建设,再设多少卡也是收不到钱的。使用该方法的正确动机应该是基于吸引力。

  事实告诉我们,过去100年内,许多历史乡村,由于战争、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遇到了多次毁灭性的打击。形式曾经是暴力和血腥的。在开放改革的今天,同样性质的冲击以经济发展方式出现,气氛截然不同。但所有问题依然归结到这些方面:谁的祠堂?谁的资源?谁是资源的主体?谁是文化的传承人和受益者?文化遗产如何构成?其资源和资本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当前现实中,这些资源能否共享?如何共享?

  目前,古村古镇文化保护与对外开放已经遇到了历史上最有前景的机遇。但对历史建筑进行修葺和对古村古镇文化资源的挖掘,依旧需要保持尊重和耐心的态度,切忌机会主义和急功近利行为,更不能进行资源垄断和特供独占。无论是物质硬件和文化软件,我们需要以善待文化遗产的精神,本着对历史和后人负责的态度,耐心而谨慎地处理好古村古镇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政府管理和商业经营行为,应该以利益相关群体的整体利益为重,鼓励社区参与,任何和民间利益有潜在冲突或者具有争夺性质的决定,都应该谨慎或者避免。在古村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中,应该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及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

  本文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一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第二期摘录(2500字);
《历史与社会》(文摘)2016第一期以《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与思考》为题摘录(3200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孟贵成 牛力静]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工具性”分析
下一条: ·[田青]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保护
   相关链接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所揽月]“物”的激活:景迈山普洱茶的传统重建与文化实践
·[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