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杰克·古迪:《神话、仪式与口述》
  作者:[英] 杰克·古迪 (Jack Goody)   译者:李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03 | 点击数:11560
 

·试读·

  这本简短的小书中,我所讨论的都是从前讨论过的问题。我将回溯一些文章(尤其在我反复记录巴格尔神话之后),因为有个问题让我反对许多关于“神话”、“口述文学”及其与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关系的讨论。这些讨论充满一种神秘性质,我的证据很难证实其观点。由于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用大量时间记录、转述与转译各种版本的罗德佳“神话”或记诵文recital 有独唱会、独奏会、小型音乐会、舞蹈表演会等意思。recitation,指朗诵表演。这二者都带有记住某种文本,然后背出来、表演出来的含义。为了与action,play等词区分开,在翻译时尽量避免将其译作“表演”,“独唱”,并会把recital,recite与recitation三个词按照语境译作记诵文、记诵、记诵表演等。——译者 (同我的朋友昆姆·甘达一起),现在看来,似乎有必要尝试把一些总体观察结果综合一下。

  神话与仪式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人类学家的主要兴趣点,人类学认为二者就像动物崇拜(自然崇拜)与英雄崇拜(死人崇拜)一样,是“原始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二者作为“他者文化”的特征,被排斥在“现代”理性之外,遵循其他逻辑体系,或者在我们的词汇中将其称作“前逻辑”、“非理性”。一定程度上出于对交流方式,尤其是口语与文字交流的兴趣,我想采用一种更偏重认知学的方法,而不是用结构—功能方法(或后结构主义)研究这些活动。此外,我比较认可埃文思普理查德(EvansPritchard)在阿赞德(Azande)研究中使用的、站在行动者角度观察社会的逻辑,不把各个文体形式看做固定不变、程式化的产物,而是认为这些形式反映了人类的创造力,把人看做一种因为要应对世界而使用语言的动物,人类既不会脱离传统,也不会完全被传统束缚。

  我并不敢自认是唯一采用不同方法之人。因为确实已有很多学者一直在关注诗歌与语言学,他们记录过很多不同种类的变体,当然,我不认为这种方法到目前为止在揭示所谓“原始心态”(primitive mentalities)问题上产生过多大影响。还有人强调叙述的社会语境,叙述者与听众之间的对话,但在录音设备出现之前,与此有关的证据相当稀少。正因为这样,我们既要论述那些遵循一定“结构”的变体,又得引出那些难以预测、变化多端的变体来。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确实很有创造力。
 


继续浏览:1 | 2 |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洪明]汉语“江”词源考
下一条: ·[杜瑞乐]从法术到“理性”:黑格尔与中国宗教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郑甜甜]口头歌谣存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张赵]情感补充与风险防范:冀南地区的疾病叙事及仪式治疗实践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于佳卉]下山东请九郎:功能导向下烧香香卷的边界重构·[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
·[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