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项阳:富裕了,传统就丢了吗?
——以河北霸州胜芳古镇为例
  作者:项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1 | 点击数:8472
 

  第一次去胜芳,是“大部队”行动,一路走马观花,在四五天的时间内应该说只是有大致的感受:这是一个值得下力气深入挖掘的考察地点。

  胜芳位于廊坊市区向南大约40公里处。这里曾经是文安县城所在地,后来划归霸州。古镇的西南两面有一条河流环绕,老人们讲,早先乘船可以通达北京、天津,并与白洋淀相接,直通保定府,是有名的水陆码头。镇上的人们历来有经商的传统,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都有自己的信众,文化积淀深厚。

  在某种意义上讲,胜芳古镇与其它地方一样,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部分在消解,有些在变异。据有关资料考证,民国时期,胜芳古镇曾经有七十余道花会。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沧桑演变,能够传承至今的不过二十几道了。即便如此,能够在一个镇的地界上有如此众多花会组织在我们的多地考察中还是前所未见。

  在这几天之内,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普遍了解的基础上各有侧重,我们考察了几道与传统音乐相关的花会。其中包括北音乐会、南音乐会、高跷会、太上门(道教)、大头会、挎鼓会、多档武术会等等,还参观了镇上的民俗博物馆。这里所谓南北音乐会,并非是学界一般意义上的分类,即南乐会为吹鼓手的组织,北乐会为行会的组织,而都是以某种信仰仪式为依附、以笙管为主导的乐队组合,据称原先镇中有一条河,如此形成河南、河北之分,但人们还是沿袭了早先的称谓。镇上的这些与音乐相关的会社一般都存有乐谱,从抄谱上显示多可以追溯到民国甚至之前。

  胜芳北音乐会,与当地祭祀五道神的活动紧密相连。关于五道神庙,在中国北方祭祀体系中有比较广泛的存在,有说是东岳大帝手下主管人间生死之神,许多地方都有人去世之后告庙的风俗,有的告土地庙,有的就是告五道庙者。在胜芳镇五道爷祭坛旁的一处农家,我们聆听北乐会会员们奏乐。在翻看他们保存的乐谱时,有几首曲子引起我的关注。当我问能否演奏其中的一首乐曲,会首刘师傅称这首曲子是用小哨演奏,由于没带小哨,所以现在不能奏。我继而询问大哨与小哨有什么区别,刘师傅答道,同一首乐曲用大哨和小哨相差一字,在笙管指位相同的情况下就是意味着旋宫,刘师傅称在他们这里,管子通过换哨,一般讲来每一首曲子都可以奏七个调。果真如此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也是我在其他地方尚未见到的现象。虽然此前我看过李来璋先生的《七宫还原》,我的研究生逯凤华在研究山东岱庙藏谱时分析了《七调迎仙客》一曲,景蔚岗兄在其《中国传统笙管乐申论》中有十九簧笙可以转十二调的理论探讨,但在当下民间能够演奏一曲七调的会社毕竟少见,如此引发我的极大兴趣。

  征得师傅们的同意,我们来到音乐会的日常活动地点,我请师傅们以大家非常熟悉的《八板》一曲为例诠释七调的演奏,我们如愿以偿。在考察了管子音孔、笙的簧管数和云锣面数等相关问题之后,回到北京,我即听录音记谱。

  应该确认转七调成立。用大哨吹奏可转五调,换小哨再转两调,七调完成。但是,在七调中间,有两调的主音显得不稳定。再有,在转调过程中,从理论上推导,有一处出现了偏差。如此,我打电话向李来璋先生请教。李先生认同了这应该属于民间七调者,并刻意强调应该关注笙簧数。当我带着疑问咨询音乐会的师傅时,得到了认可的答复,即在为我们演奏时有一处接错了顺序。并承诺为我们再次演奏,如此促成了三月份我们的第二次胜芳之行。此次由傅利民教授亲自开车,并有多名研究生一同前往。此行往相关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有新的收获,那就是我们又考查了与胜芳镇毗邻的崔庄子音乐会,从其所传乐谱和演奏的实际情况来看,初步印象两者似乎不属于一个传承的途径。

  第三次去胜芳,是得知镇上在农历七月十五有多种民俗活动。我约请本所秦序先生和李岩先生一道驱车前往,感受依然是不虚此行。

  在动身之前,我主要的想法有四。其一是去了解音乐会师傅传承的九孔管,其二是去看“放河灯”乐队专用曲谱,其三则是要考察放河灯和孔明灯的仪式,其四是考察盂兰盆会。虽然只有短短一天半的时间,可以说是收获超乎想象。

  至于九孔管,承载着唐宋以降的乐律传统。在音乐研究所的乐器库中藏有两支,据称是上世纪下半叶学者们从冀中一带收集。2005年,我在山东的滨州也收集到两支,在山西曾经与一支九孔管擦肩而过(因老艺人去世而不知所终),在北京房山区考察中也因九孔管子与艺人一同下葬而唏嘘不已。就是在胜芳,竟然有九孔管的存在,而且不止一处,令人兴奋。

  放河灯和孔明灯的仪式在七月十四和十五两个晚上,天刚擦黑,只见古镇西边的河畔已经是人头攒动,河中船上笙管清亮,小风习习,桥上在放孔明灯,带着人们的祈福愿景,孔明灯越飞越高,似星星般点缀在空中;河上几条船上的放河灯者伴随着乐曲已经将偌大的水面布得星星点点,这是人在与鬼神对话,安抚已经逝去的和在世者。

  夜渐深,但人们没有散去。当我们得知北乐会的师傅们还在为一家的葬礼上事,即驱车前往,征得主人的同意,又部分了解了这个葬礼的程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05-2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美丽乡村”遭遇文化凋敝难题
下一条: ·七夕民俗演变折射中国社会变迁
   相关链接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
·[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
·[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
·[赵帅鹏]民俗物质性:从新艺术史到图像民俗的理论接合与跨界思考·[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