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1]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27 | 点击数:11015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的22页,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北京。

  [2]鲁迅《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第15—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3]这两个数字是笔者自己的统计,国家迄今没有发布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4]国家非遗名录的“民间文学”类下又分为: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其他。共九个亚类。

  [5]刘晓春《仙履奇缘——〈灰姑娘〉故事解析》,《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第547—557页,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武汉。

  [6]拙文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文化研究》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第23期《论点摘要》。

  [7]这18个“辽宁省常见故事类型”,系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编委会认定,并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的主编们审定认可。

  [8]这15个“北京市常见故事类型”,系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编委会认定,并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的主编们审定认可。

  [9]这14个“陕西省常见故事类型”,系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编委会认定,并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的主编们审定认可。

  [10]这19个“浙江省常见故事类型”,系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编委会认定,并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的主编们审定认可。

  [11]这11个“四川省常见故事类型”,系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编委会认定,并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的主编们审定认可。

  [12]引自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武汉。

  [13]袁学骏、刘寒主编《耿村一千零一夜》(六卷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2月,石家庄市。

  [14]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的调查与研究》,见叶涛、韩国祥主编的《中国女郎织女传说•沂源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刘锡诚《中国式的智慧和幽默——<八达岭长城传说•序>》,郭延辉主编、张义执行主编《八达岭长城传说》,北京出版社2010年4月。

  [16]胡怀梅讲述的《蛤蟆儿》,见靖一民《口头传统新档案——民间故事的录音整理与记忆书写类比文件》第157—162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8月。李马氏讲述的《蛤蟆儿子》,见张其卓、董明《满族三老人故事集》第256—262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

  [17]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第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1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走马镇民间故事》(内部印本),1997年。

  [19]据江帆《谭振山故事精选》,第476—495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年。

  [20]据王作栋整理《(刘德培)新笑府•附录》,第47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又,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第656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

  [21]据袁学骏《论耿村文化生态》,见袁学骏、刘寒主编《耿村一千零一夜》第4页,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

  [22]据张二江主编《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静 马知遥]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稳态维持及变动
下一条: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解[1]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于敏]万玛才旦文学创作对民间文学的编译、化用与拓展·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专题║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笔谈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