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长沙弹词保护之虞
  作者:闫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09 | 点击数:12518
 

  曾经的城市宠儿

  在悠长的岁月中,长沙弹词曾经是老长沙这座城市的宠儿。

  在清朝同治年间长沙弹词就已经形成。初以鼓板唱道情,后来发展为一人自弹月琴说唱;再后来有了两人对唱:一人弹月琴伴唱,一人以渔鼓筒板和小钱击节。

  清代戏剧家杨恩寿的《坦园文录》中,曾详细记述了长沙弹词先人张跛在1863年(同治二年)演唱《刘伶醉酒》时的情形:“以板鼓唱道情”、“惟妙惟肖”。

  辛亥革命时,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曾运用长沙弹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如陈天华的散韵夹杂的弹词作品《猛回头》,在当时就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发源于长沙的弹词,最终流行于湖南湘江、资水流域的长沙、益阳、湘潭、株洲、浏阳等地。据说当时的老百姓人人都能唱上一两句长沙弹词,就跟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

  长沙弹词的唱腔早期比较简单,以板式变化体为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一些民间小调和戏曲唱腔,成为板式变化体与曲牌联套体相结合的曲调形式。有“八板九腔”和“九板十三腔”之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刚过而立之年的彭延坤,博采众家之长,开始了独树一帜的彭派长沙弹词的创作,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滥腔”。像《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野火春风斗古城》这样的新戏,既溶入了时代新鲜的血液,又有彭派弹词引人入胜的特质。

  一时间,古城长沙流传开了这样的一句话,“长沙茶馆数不清,不如彭爹喊两声”。

  关于这点,彭延坤二弟子,著名的相声演员大兵很是感叹,“万人空巷”。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沙弹词还有十几个艺人在从事演唱,生机勃勃。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各种文艺形式蓬勃发展,弹词寄以生存的书馆慢慢从闹市中消失,茶馆的功能被重新定位,评弹演出之地日渐稀少。兼之受到影视的冲击,独剩彭老一人还在从事弹词的演出和教学。

  2010年,彭老在法国巴黎中国曲艺节上表演的《悼潇湘》,获得“卢浮”银奖。

  长沙市文联曾提到,作为长沙弹词传承人的彭延坤,现尚存有传统曲目腹本约两千多万言,已记录文本和录音曲目不过3%左右。因此,在濒临灭绝之境抢救长沙弹词,确已迫在眉睫。

  这些年里,彭延坤虽然曾先后收徒10多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徒弟们最终都没有从事这门艺术,“大都改行了”。

  当前,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正如彭老所说,“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而彭老自己,“年岁高了,唱不动了”。

  事实上,不少国家级非遗项目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据李丹称非遗项目——苗医药(癫痫症疗法,其项目保护单位为凤凰县龙玉年苗医药诊所,被提出批评、限期整改)正是如此。

  长沙弹词还能唱多久

  对于长沙弹词的传承发展,李丹有他自己的主意。

  “对长沙弹词,政府职能机关更应该起到领导和协调作用,只有专门从事艺术的单位,才能把艺术管好。”想了想,李丹又补充道,“外行怎么能领导内行呢?”

  李丹希望自己所在的曲艺家协会能够成为长沙弹词的保护单位,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长沙弹词最终还是要走上市场化的道路,建立起长沙弹词专有的生产线和产业链。

  李丹认为,并不是年轻人不喜欢,而是因为很多“80后”、“90后”没听过弹词。“长沙有一个乐队叫做C-BRACK,就是用长沙话演唱的,其中也用到了长沙弹词”,这说明弹词在年轻人之中也很受欢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2013-01-09 01:12:3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屈永仙]传承傣族诗歌的女人们
下一条: ·2012,那些远去的身影
   相关链接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
·[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