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李广贞 钟璟]社会变迁中的铜鼓客家山歌状况调查
  作者:李广贞 钟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02 | 点击数:18807
 
唱民歌原本就是铜鼓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唱民歌成为一种可以在市场上产生价值的交换商品。笔者认为,聂文清通过自己的山歌演唱技能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然后,用这些收入来换取自己需要的其他物质需求,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在本土经济环境下,实现了一种价值交换;同时,这种状况标志着传统客家山歌作为一种人们精神生活的产物,实现了由其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物质价值的有效增值。
“……就民歌的存在而言,人们创造民歌最根本的动机,来自生命歌唱状态体验的强烈需求。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要素组合成的无限形态,除了丰富的生活养分之外,还表现为时间流动过程。人们在创造喜好的千姿百态声音模型,不停地表演它的时候,都必须奉献一段真实的生命时光与之共行。这是人心灵与外部世界和协交融共存的最现实可感的例证。这是人的伟大发明,是人和音乐最真实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带给整体生活态度的启发:珍惜一切人生命的体验过程。当人类的生活被音乐所充分影响的时候,比如说热爱唱歌,这种具有音乐性的生活,尤其表现出了对不同生命状态和生命过程体验的尊重。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只要歌声响起,人的生命就在欢娱和富有意义的状态下存在”[2],而这些音乐的内容和语境,一般的欣赏者却是体验不到的,如果我们在实现民歌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只盲目顾及经济利益,而丢失了山歌的原本意义,这将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亵渎。因此,我们站在更为广阔的旅游文化经济市场,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的运作机制,是需要我们长期摸索,合理有效地建立起来的,我们必需考虑到山歌本身生存土壤的改变、山歌的自娱功能向表演功能转换等因素。
 
三、社会变迁中铜鼓山歌的传播状况
 
“传播学将人类文化活动的变化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物质文化和行为由一社会起源传播到另一社会”[3]。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不同社会时期的传播有着口传心授的习惯,由学生跟着师傅学,师傅教一句,学生跟一句,并没有规范的乐谱作为传播工具,长时间的共处磨合中,师傅取代了父母的教育职责,在教授音乐的同时还要教授徒弟如何做人,徒弟既学会了音乐又学会了做人。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传播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在铜鼓客家人的生活环境里,音乐占据了重要的内容,叶大忠是铜鼓人,会唱很多铜鼓山歌,而且他的嗓子音色好、音域宽广,应该说是当地唱得很出色的歌手。他告诉我,从他记事起就经常听大人们唱,听多了那些调子,就会唱了。从他的叙述中,笔者了解到,铜鼓山歌的一些音调大多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的传播方式流传下来的,但这些仅限于那些容易记忆的歌曲,它们的特点是音调简单,耳熟能详。另外,有一种山歌歌词是即兴而唱,当地人叫“见子光”,即你见什么,就能唱什么,即兴性的歌词让人们不用特别去花时间记住它,所以,这类民歌传播的范围更广。
到了21世纪的今天,铜鼓客家山歌的传播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像聂文清老人所说的一样,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唱山歌了。目前主要靠的是政府行为的传播,还有少数山歌艺人收受徒弟的个人行为来传播铜鼓客家山歌。第二,由于近年来有音乐理论研究者、作曲者、新闻媒体等的介入,这也同时开辟了一条由各种学术刊物、报纸、媒体、网络等进行的传播渠道。第三,传播的介质也产生了新的因素,当前,铜鼓客家山歌主要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非纯粹音乐的理念,被人们所接受和学习。以上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当今社会的审美观念已经产生变化,传统的山歌音乐表现内容及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期待;其次,当今社会的各种音乐形式丰富万千,琳琅满目,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传统山歌已经失去了地域性[4]的主流地位;再次,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快捷方便,人们接受音乐的方式可以通过网络、MP3、MP4、个人PC机、电子书刊、收录机等设备来实现,还可以通过音乐会、主题晚会、演唱会等现场视听方式来实现;同时,传统音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意义正在逐渐深入人心,获得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铜鼓客家山歌作为一种传统音乐文化,在这种状况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的双重境遇。一方面,山歌确实传播地域更为广泛了,全世界的听众,无论身在哪里,只要通过网络的搜索、下载功能就可以听到地道的铜鼓客家山歌,了解关于铜鼓客家山歌的研究状况等;另一方面,传统山歌音乐却很少能够深入现代人的心里,学唱山歌的人也很少,要学也是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比如政府行为的山歌晚会、接待会一类的。铜鼓客家山歌如何在现代社会得到更为广泛合理的传播也将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四、对铜鼓客家山歌当前现状的调查
 
在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笔者先后三次对铜鼓地区客家山歌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实地的调查,走访了铜鼓县的温泉镇、三都镇、排阜镇等数名客家山歌手和当地农民,对他们进行接触、采访和交流,并通过现场录音、录像与笔记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对铜鼓客家山歌的现状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谢东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黎族婚俗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下一条: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20世纪中国新疆阿合奇县玛纳斯奇群体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
·[张凤霞]“走亲戚”的能动性:豫东周口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当代重构与变迁·[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吴亚宁]张掖地区《敕封平天仙姑宝卷》文化文本调查研究
·[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华]叠写与融入:民间故事文本的社区再造研究基于赣剧《柳母传》创作与演出的田野调查
·[孙芝楠]圣王的神格建构:山西唐太宗信仰虫王崇拜类型的调查与研究·[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宋赫]成为曲种:20世纪50年代曲种概念的生成与建构·[秦伊婷]济南王令涛陶塑调查研究
·[马兰 乔亚倩]2025 年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中秋“照月”习俗调查报告·[罗凯文]从鼓舞到遗产:安塞腰鼓的文化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