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惟达]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
  作者:施惟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24 | 点击数:9613
 

 

村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单元。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就是通过其村寨文化来表现的。民族村寨文化最直观地反映着传统民族文化的状况。继云南民族村寨文化调查之后,云南大学又组织了规模浩大的全国民族村寨调查。云南大学在全国选了33个少数民族村寨(除在云南调查过的每个民族1个),联合当地的高校或科研机构有关人员,对这些村寨的经济、政治、宗教、人口、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由于每个村寨都选择了据认为是该民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村寨,所以这些调查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这些调查材料,构成了本文写作的一个重要基础。由于分工的关系,本文所论民族村寨文化,主要以语言及文学艺术为主。
中国民族村寨的变迁,最剧莫甚于20世纪以来了。而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中国现代化运动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激烈的时期之一,这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社会变革。这场运动迄今也还远未结束。由现代化的进程来看中国民族村寨文化,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沿袭传统、消解传统和再造传统的阶段。下面以此为基本框架来分析民族村寨文化建构的现代历程。
 
一、1949年以前:传统文化的沿袭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开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在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受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开明的清政府官员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语)的应对方略,从器物层面开始了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这是典型的外源型现代化,其开始不仅以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涉,也与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无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过程逐渐由器物(技术)层面向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渗透。不过直至20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基本没有波及到中国广大的农村。只有城市周围的农 村或是沿海比较开放发达的地区粗浅地卷入了现代化过程中,如江南地区的一些工厂办到了农村。但幅员辽阔的内地农村却甚少沾染现代化气息,更不用说那些居于偏远之地的少数民族村寨了。
大致说来,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南方多为农耕或游耕民族。这些民族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基本是按自己的传统生活。游牧民族“处无定所,逐水草而居”,自然很少建村立寨,他们以部落为社会单位,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历代王朝也管辖他们,或征用他们编入军队为朝廷作战,但仅通过部落首领来利用他们,并不深入其内部改变他们的制度,“命官”就是“土官”。这就是封建朝廷对少数民族惯常用的 所谓“羁縻”政策。在这种政策下,民族千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清代以来,不少游牧民族也相继定居下来,屯田戊边,但仍然承袭着他们传统的文化。南方少数民族除了如怒族等部分游耕的民族外,大部分农耕民族定居都非常早,其村落的形成有着较长的历史,因此村寨文化的特点就比较突出。而历代王朝对他们的统治或管辖不管是实行“羁縻政策”,还是“改土归流”,其操控从不深入到村寨之中。就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这种基本格局也未改变。今天的调查当然不能具体地看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的状况,但参照上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及今天一些老者的回忆,大概能推想1949年以前的状况。
例如对海南五指山区黎族村寨福关村的调查称:新中国建立以前,国家正式的组织形式和制度还没有充分地进入福关村所在的五指山地区,国家权力对村寨社会生活和社区管理的影响力很弱。通常情况下,国家权力只限于处理一些村寨自身无法解决的事务。整个福关村基本上处于民间传统社会组织的控制之下。其组织构成为家长——族长——村长——峒长(乡长)。而峒长作为国家在黎族地区最基层单位的代理人,主要只负责征 集和收取税粮上交官府、征发民工服各种徭役等国家事务。在福关村访问的一些老人对于传统的村组织通常都有较深刻的印象,却对国家组织的影响和作用记忆不深。据老人回忆,新中国建立前,福关村主要由11个家族组织构成,村中的很多家族事务主要靠各大家族自己管理。只有涉及村与村之间、本村家族与家族之间的事务才由村长出面处理。家族组织在黎族社会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亩”,黎语为“翁纹茂”,即“大家同属于一个家族或祖先”的意思。“合亩”组织的负责人称为“亩头”,黎语为“怀雅”,意指主持“合亩”的老人,其他人称为“亩众”。“亩头”既是“合亩”组织的大家长,又是“合亩”组织唯一的负责人和领导,负责组织生产、分配和组织成员间一系列关系的处理,还主持组织内的节庆、宗教活动。在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之下,支配社会成员意识和行为的乃是传统的文化。因为一个社会的文化与其社会的组织结构是相耦合的,或者毋宁说一个社会的文化本身就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有机部分,文化是社会结构的符号系统,是社会结构得以维系和运行的粘合剂。
由于传统社会结构的沿袭,传统文化也一直沿袭着。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他们对世界的独有的认知,凝聚着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获得的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民族语言来传承。除了少数的民族村寨(如云南民族调查中的回族纳家营村)外,所有的少数民族村寨都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大多数的民族村寨不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由于有的少数民族本身就没有文字,即使有文字的民族,在村寨这一层面的使用 率也比较低,因而大多数少数民族村寨中,口传文化成为村寨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民族村寨口传文化中,文学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民族神话、史诗、传说、故事、 民歌、民谣、谚语等。民族村寨文学并不是纯粹意义的文学,或说成熟的纯文学——即文人创作的文学,它是民族群体的集体创作,同时也是包含民族的宗教、历史、哲学、道德、法律、生活经验和知识等等的复合体。它能通过各种仪式或日常生活代代口耳相传。至今在所调查的民族村寨中,还能找寻到它们曾经存在的痕迹。
由此,中国早期现代化与传统民族村寨文化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中。民族村寨文化以它自己的方式历史地传承着。村民们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一如既往地讲述着祖先留下的故事,唱着古老的歌谣,身着传统的服装,服从长老或头人的指挥,按千年不变的古训做事。在民族调查中看到,现今的老人们对小时候听老人讲故事的场景还记忆犹新,他们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生活道理都是从故事中听来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潘艳勤]布岱人的“廾桥”仪式与“不落夫家”
下一条: ·[陈宇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初探
   相关链接
·[雷勇]论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及其现代建构·[朱和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形象的现代建构
·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论文摘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