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友康]当前民间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作者:陈友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0 | 点击数:6812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陷入低谷,研究队伍和生存空间萎缩,学术关注度降低,彻底走向人文科学的边缘。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危机,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与自身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含混不清,导致自我消解有关。现在通行的民间文学价值观存在错位和越位现象,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在民间文学跨学科研究中,要坚守文学本位,强化学科自觉。要从丰富社会精神资源、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高度来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加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


  近年,笔者为民俗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讲授“民间文艺学”课程,对民间文学学术史、它在现实中遭遇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路径进行了一些思考。这些想法对学界同仁做好民间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许会有点启发作用,所以把其中重要的几点整理出来公诸同好。有些问题如果能形成一定的交流和讨论,无疑将有利于这一学科的发展。

  一  民间文学研究步入低谷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民间文学研究大体是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同步进行的,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和开展工作为开端,民间文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先驱们把民间文学作为中国精英文学(作家文学)、外国文学之外的一种独特精神资源进行研究,试图从中寻找强健的民族精神和真纯的艺术表达方式,为新文学服务。特别是在传统精英文学的价值和命运受到新文学运动质疑的情况下,民间文学还被一些研究者赋予拯救的使命。因此,民间文学研究作为现代学术体系的一部分,它的成长是比较迅速的。

  中国共产党是依靠民众的支持而取得革命胜利,获得执政地位的,深知民众的力量,因而一向重视民间文艺创作及其研究。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学术团体。这一事件具有象征意义,它表明民间文学研究受到了政府的空前重视。事实确实如此,在以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民间文学研究像其他学科一样也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由于执政者的理论倡导和行政支持,总体上保持了它在文学研究中的突出地位,一度成为显学。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10年时间,民间文学研究达到一个高点,研究队伍壮大,学术期刊增多,学术活动频繁,学术成果丰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达到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期。它当时的蓬勃局面,与眼下的冷清形成强烈的反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一方面摆脱了在强烈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虚热态势,变得更加学理化,在某些领域向纵深稳步拓进,如刘守华对比较故事学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吕微对神话的新阐释、刘亚虎对史诗的研究、户晓辉对民间文学现代性的追寻、陈建宪对民间文学理论的思考、高有鹏、陈泳超对中国现代作家民间文学观的梳理等,都是一些超越性成果而标志了民间文学研究在一个时代达到的新高度。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陆续出版,《格萨尔王传》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也是一些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与本学科历史上曾有的辉煌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民间文学研究走进了低谷。突出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表民间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的专业期刊有的停刊,有的转向,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生存空间迅速缩小;出版社印行的民间文学出版物也大为减少。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民间文学论坛》停刊。这一刊物是开展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发表了大量有质量的民间文学研究成果,组织了许多学术讨论,对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名副其实的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由于经济的原因,被迫停刊(2004年以《民间文化论坛》为名复刊,这又让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文艺研究季刊》也在1989年停刊。云南的《山茶》原是民间文学专业刊物,发表过许多采录的民间文学作品和优质民间文学研究论文,在民间文学界享有一定声誉,后来几经改版,现在名为《华夏人文地理》,成为一本旅游刊物。其他如《楚风》、《南风》等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这些刊物的停刊或者转向既是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危机的表征,又给民间文学研究施以沉重的一击,可谓雪上加霜。现在,坚守民间文学研究阵地而不动摇的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民族文学研究》,该刊每期的“民间文学论坛”都要发表一组研究论文。出版方面,王慧《民间文学读物出版遭遇冰期?》(《中华读书报》2005年8月24日第2版)报道了民间文学出版遭遇的困境。

  二是研究队伍萎缩。老一辈研究者逐渐辞世或淡出研究领域,这是正常现象,耐人寻味的是原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取得优良成绩因而在该领域占有一定地位的学者转向了其他学术领域。如云南的王亚南转向了文化研究和文化开发,邓启耀转向了人类学,郑凡的学术兴趣也不再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其他省区也有类似情况,许多民间文学研究者都转向文化学或人类学。这表明民间文学研究对这些优秀学者丧失了吸引力。有志于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具有深厚功底和优良资质的后继者很少。这也是学科遭遇危机的突出表现。

  三是学科位置尴尬。建国以后,中国民间文学作为独立的二级硕士专业,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并列,设置于中文系。1998年进行专业调整,取消其独立性,把它作为民俗学的一部分放置在社会学之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博士硕士专业目录》中,是这样处理的:“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看得出来,这种处理方式,兼顾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它要与国际接轨,按照通行方式,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邓迪斯的做法:民俗学或民间口头文学),于是把民间文学并入民俗学;另一方面,民间文学在新中国都是作为中文专业的重要的独立课程设置,它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和传统,为了照顾到这种情况,所以设计者也没有悍然否认民间文学的学科合法性。这反映了目录设计者的谨慎,更反映了民间文学在当前学科体系中的身份模糊和尴尬命运。必须指出,这样的设计对民间文学发展是不利的。它客观上削弱了民间文学独立性,导致了民间文学研究主体从文学专业研究者向社会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转移。这种转移又会产生两种负面影响:一是民间文学研究被淡化,二是不能充分探寻民间文学的精神价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学科分类,文学属于人文科学,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有很大不同,而人文科学,说到底是关于精神的科学,关于心灵和情感的科学。社会科学关注的重点显然不是这些。目前民间文学研究比较沉寂,与学科归属的改变不无关系。

  这些现象表明民间文学研究的生存陷入20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学科萎缩,成果减少,学术关注度降低,彻底走向人文科学的边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2011年11月2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建军]周作人“附记”四则
下一条: ·[高有鹏]中国神话研究的世纪回眸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