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王彦]“非遗”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
——以水族马尾绣为例
  作者:王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2 | 点击数:13245
 

  变迁是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中的一种必然。正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社会文化情境,有不同的时代性格和追求,我们的“手上技艺”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就水族马尾绣的传承发展而言,“非遗”保护体系无疑为其焕发生机创造了契机。地方政府主导下进行的“非遗化”的努力与随之举办的培训和推介,也许有政治和经济的动机,但不能否认其客观上较好地处理了传统手工技艺如何与现代社会接轨并生存的问题。在这种文化自觉层次上发生的改变,应归属于一种良性的变迁或者说是积极的传承。

  注释:

  ①影响较大的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山东)、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

  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2005年3月26日。

  ③根据对当地村民访谈整理。

  ④参考《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民间艺人培训五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⑤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全部免费,而且还统一配发了资料袋,资料袋内除一般学习所用的记录本、笔之外,还有五彩丝线和绣花用的底布,这两样东西的准备组织单位确实花了一番心思,丝线以草绿、黄、金、橙、灰、紫、棕等颜色为主,沿袭了传统马尾绣背带绣线的色调,对学员的刺绣配色起着引导作用,而底布则特别选用蓝靛染成的家织布,并加粘底衬保持硬挺,裁成A4大小,方便携带和装裱。

  ⑥根据当地访谈整理。

  ⑦当地人认为,这种高跟绣鞋简化了制作程序,并保留了传统的吉祥纹样,更耐磨、防水,既实用又美观。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张道一选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潘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水族马尾绣[Z].贵阳:内部培训讲义,2010.

  [3]Zhang Jianshi,Yang Zhengwen.The Protection for the Southwest Traditional Handcraft Culture Resources[J].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4,(03)。

  张建世,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4]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S].第三十二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七条。

  [5]马子雷。宋水仙:守护水族马尾绣的传承人[N].中国文化报,2011-7-10.

  [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8]杨晓辉,等。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9]Hu Ping. Lucky Culture in the Trappings of the Shui Nationality[J].Journal of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2002,(05)

  胡萍。水族服饰中的吉祥文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5)。

  [10]Lu Tingjun.On the Folk Embroidery of the Shui Nationality - the Artistic Value of Ma Wei Xiu[J].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Art edition),2008,(04)。

  陆廷军。贵州水族民间刺绣--马尾绣的艺术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 2008,(04)。

  (本文原载《民族学刊》2012年第2期,文中图片、图表等请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族学刊》编辑部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锡诚]我国“非遗”保护的若干理论问题
下一条: ·[胡敏中]论非物质文化
   相关链接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
·[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刘玉颖 [俄]Курьянова Т.С.]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建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