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郭军宁]妈祖圣地湄洲岛
  作者:郭军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5 | 点击数:10196
 


  湄洲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中心东南42公里,距大陆仅1.82海里,是一个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面积约14.35平方公里的小岛。因全岛南北纵向狭长,形如娥眉,故有此名。从宋朝开始,湄洲岛便名闻海内外,素有“妈祖圣地,海上明珠”的美誉。如今,湄洲岛更是以“东方麦加”之称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妈祖神话

  湄洲岛有名,缘于一个叫林默(960—987)的奇女子。她的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亲林惟慤是宋湄洲都巡检。据说,在林默出生前的那个傍晚,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使得岛上的岩石都发红了。她出生至满月都不啼哭,父母认为这孩子很不一般,便给她取名为“默”。

  林默幼年时就聪慧过人,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还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矢志不嫁,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业,父母顺从了她的这一意愿。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专心致志于慈善公益,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乡亲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能预测天气变化,及时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乡民都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暗藏凶险,为防不测,林默时常乘船在大海中救急扶危。她曾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仅28岁的林默在一次抢救海难中不幸遇难。这一天,湄洲岛湄峰山上有朵彩云缓缓升起,人们恍惚中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仙乐声,这就是传说的羽化升天。后来,有人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险的人。乡里民众亲切地称她为“娘妈”,迁往台湾的福建移民尊称她为“妈祖”。妈祖信仰由此产生。于是,不少海船便供奉起妈祖神像,在船舶起航前祭拜。海上风平浪静,船只往返平安无事,人们便认为这是妈祖显灵。渐渐地,供奉祭拜的人越来越多,林默成为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海上女神”。

  北宋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乘船出使高丽(朝鲜),途遇大风巨浪,“八舟七溺”,唯有路允迪“祈求妈祖保佑”。倏地,只见一道红光,有一红衣女子端坐桅间,瞬即风平浪静,终于平安脱险。路允迪返朝后奏明圣上,述说妈祖的显圣。宋徽宗下诏妈祖“专司海岳”,并颁“顺济”匾额,立祠祀于福建莆田圣墩(今江口)。

  从此,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神格越来越高。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册封36次,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其最长封号是“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共64个字。并且,历代统治者亦于京师立庙,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

  妈祖庙的历史

  最早的妈祖庙建于北宋雍熙四年。据相关文献记载,当时的庙宇仅“落落数橼”,但“祈祷报赛,殆无虚日”。后来经过不断扩建修葺,到宋天圣年间(1023—1032),祖庙已初具规模。

  元朝时,妈祖庙进一步扩建。洪希文在《题圣墩妃宫》一诗中的描写反映出妈祖庙的建筑情况:“粉墙丹柱辉掩映,华表茸突过飞峦”。

  到了明朝,妈祖庙又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洪武七年(1374)泉州卫指挥周坐主持重建寝殿、香亭、鼓楼、山门。永乐三年(1405),郑和下西洋时,因妈祖庇佑有功,奉旨遣官整修祠庙。宣德六年(1431)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还亲自与地方官员备办木石,再次修整祖庙。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总督姚启圣重建钟鼓楼和山门,又把朝天阁改为正殿,后因姚启圣被皇帝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所以人们也称正殿为“太子殿”。康熙二十三年,靖海侯施琅增建朝天阁、梳妆楼、育圣祠、僧房,接着祖庙又建有观音殿、中军殿、土地庙等。到清乾隆以后,湄洲妈祖祖庙已颇具规模,成为一座有99间斋房,号称“海上龙宫”的雄伟建筑群。至此,妈祖庙已基本定型,一直到1966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02月10号(第162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白化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看“诸天”的变化
下一条: ·[吴真]1920年的北京白云观:日本最早的中国道观实地调查
   相关链接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彭恒礼]官房戏楼与官房演剧研究
·[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刘建华]日本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形成、学科互动与范式流变
·[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李文涛]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变迁研究
·[高晓晗]明清时期畿南地区祀神场域中的官民互动[]·[高睿涵]仪式与认同:泰山王母池蟠桃庙会的叙事表达
·[戴佳怡]清代琉球册封使的民俗观·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