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远方传来消息,比尔·艾伟(Bill Ivey)于11月7日在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去世,终年81岁。当时就想写一点怀念他的文字,不巧赶上连续出差和参加会议,没法子动笔。昨天终于从寒冷的北边回到北京,打开电脑,从海量的图片中,一帧帧找出记录在图片上的那些瞬间,恍惚间感觉他似乎并没有离开……
我们的相识和相交,是因为民俗学。
清晰记得后来比尔几次提起,说就在我当选民俗学会会长未久,他来北京和我会面,代表美国民俗学会明确提出希望与中国民俗学会加强联系,共同举办学术活动,扩大青年学者的交流,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其实这件事发生的几年前,时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的刘魁立先生就率中国民俗学会同仁赴美,主动与美国民俗学会联系,希望加强合作。但因种种原因,合作的意愿没有能转化为跟进的项目落地。
我当时还不了解刘魁立先生的这次出访。比尔后来言之凿凿地回忆说,我们初次交谈时,我的眼睛里流露出些许疑虑,让他一度有点担心后续的双方合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回想起来,我是2010年当选中国民俗学会会长的,2018年到届卸任。今天可以这么说,这8年是中美民俗学界互动最频繁的时期。比尔在我们双方的合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奇怪,他曾做过美国民俗学会的会长,对美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高度的使命感。他卸任会长后,一直与美国民俗学会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他在美国民俗学会中人缘好,威望高,联系广,与时任执行会长提姆(Tim Lloyd)合作无间,又负责对中国学界的联系(担任联系中国的高级顾问),所以他应该是美国民俗学会选来推动跨国交流的最合适的人选。
我见到比尔时,他60多岁,满头灰白头发,身姿高挑挺拔,衣着裁剪考究,谈吐机智文雅,与人交谈时眼神极为专注,谈锋极为机敏,总之,很有绅士范儿。那时他的身份不仅是美国民俗学会负责与中国学界打交道的代表,还是范德堡大学柯布艺术、企业与公共政策中心主任(Curb Center for Art,Enterprise,and Public Policy at Vanderbilt University)。当时,柯布中心已经与中山大学的非遗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从广州转来北京时,还有中山大学的青年学者从旁协助安排。我对他的初步印象是,他处理问题非常从容老道,脸上随时洋溢着自信的风采。他说过的事情,都能逐一落实,很有一种运筹帷幄的气度。

白发者为比尔
中美两国民俗学会的合作就这样迅速开展起来了。中方代表积极参加美国民俗学会每年10月份举行的年会,美国民俗学会也多次派代表参加中国民俗学会的年会。我们与美国民俗学会共同举办了几期暑校,学员是来自中美两国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呼和浩特、海拉尔和圣达菲等地,都曾回响着中美民俗学者青春的欢笑声。这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题的暑校,增进了两国青年学者的相互了解,催生了后续的专业活动,例如在西南地区举办了中美两国非遗主题的博物馆专题展,还出版了民间手艺(针织刺绣)方面的专题图册。随着往来的增加,双方专业著述的彼此介绍和翻译活动,也明显增加了。
中国民俗学代表团先后去多次前往美国参加美国民俗学会的年会。我个人参加过几次,分别是:2011年的“Peace,War,Folklore”(印第安纳州布鲁明顿),2014年的“Folklore at the Crossroads”(新墨西哥州的圣达菲),2015年的“Ecologies,Encounters,and Enactments”(加利福尼亚州的长滩),以及2019年的“Community Driven”(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还不止这些年会活动,我们双方还举办了多次其他活动,在美国田纳西的纳什维尔,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图书馆和史密森尼学会,俄亥俄州的哥伦布等地。无一例外地,每次都能看到比尔。他不仅每次都“在场”,而且还是这些活动的核心之一。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不仅是中美民俗学学术合作的见证者,还是主要推动者和实际执行者之一。当然,这离不开美国民俗学会执行会长提姆的大力支持和亲自参与。是他们和其他几位美国民俗学会的会长,比如打过交道的C.Kurt Dewhurst(2010–11),Diane Goldstein(2012–13),Michael Ann Williams(2014–15)和Dorothy Noyes(2018–19)几位会长。顺便介绍一句,美国民俗学会的会长任期是一年,学会日常运作,年会安排,刊物编辑(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会员管理,经费管理等,主要由执行会长负责。提姆从2001到2018年一直担任美国民俗学会执行会长(Executive Director)。他和比尔的密切配合,是中美民俗学会进行顺畅沟通和多层次交流的保证。
比尔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他曾经在小臂上纹了“艾伟”两个中文字,高兴时就会挽起袖子,给人看他名字的纹身。他还喜欢中国白酒,家里收藏了多只茅台酒配的小玻璃杯。用中国白酒招待宾客时,会拿出来用一用。记得有一年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团去纳什维尔的范德堡大学参加学术活动,他专门为代表们在家里安排了酒会。他的宅邸是那种充满艺术格调的高大宽敞的LOFT建筑,音响、装饰、食物、美酒,实在令人目不暇给。由此也可见他对我们的一片热心。
他在美国音乐界是名头响亮的大人物。他是美国乡村音乐名人堂的前主席,四度得到久负盛名的格莱美奖的提名。他还受邀在中国几次做讲座,介绍美国音乐界。在“中国网·视频”中,能见到标题为“美国音乐大咖比尔·艾伟走进腾云文化沙龙”的报道(2017-12-19)。

他还在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做客,为学生们讲美国音乐。在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上,有“美国音乐品牌代言人比尔·艾伟来蓉为成都打造‘音乐之都’把脉”的专题报道。

比尔与我们印象中的某些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不太一样,他不会让你觉得他居高临下。当然,他的生活是优渥的,他拥有不止一架小型私人飞机。他沉醉于翱翔蓝天的那种超然的、自由的感觉。他提起过,驾机在高空俯瞰山川大地时,内心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对世界和个人的理解,会有所不同。还记得他有一次轻描淡写地提到,他的小飞机在天上出了故障,情急中只好降落在麦田中。飞机破损厉害,他倒是只受了点轻伤。这篇小文起名叫“空中飞翔的比尔”,是有多重意思,一个是说他热爱驾机飞翔;再一个是说他热爱音乐,而音符是飘在空中的艺术;还可以说他在中美两国之间,飞翔了太多次。还有一则插曲,记得一次来京,他有点神秘的说,刚见过中国民航系统的某官员,并说他正在努力推动中国放宽空域管制,好让更多的私人飞行器可以更方便地飞来飞去。
比尔一生出版了多种著作。他的最后这一部书Rebuilding an Enlightened World:Folklorizing America,再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有书评认为:“艾伟的著作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它罕见地将民俗学视角与世界观、伦理哲学和政治行动联系在了一起。”
下面是我用豆包翻译的美国民俗学会官网上的唁文:
美国民俗学会(AFS)前会长、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EA)前主席比尔・艾伟(Bill Ivey),于2025年11月7日在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逝世,享年81岁。
艾伟1944年出生于底特律,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印第安纳大学(IU)攻读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硕士学位。1971年,他以博士候选人身份从印第安纳大学退学,应聘乡村音乐基金会(CMF)的图书馆职位——该基金会是乡村音乐名人堂与博物馆的上级非营利机构。同年,他升任基金会主任,任职至1997年。在其任期内,博物馆获得国家级认证,预算增至原先的四倍,工作人员规模与相关项目也随之扩大。
1997年12月,艾伟经比尔・克林顿总统提名,出任第七任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主席,获美国参议院全票通过。就职后不久,他牵头制定了一项五年战略规划,该规划后来成为“挑战美国”(Challenge America)项目的核心基础——该项目重点支持艺术教育、青少年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合作及艺术普及等领域。他还发起了一系列“国家千禧年项目”,如“挚爱诗歌项目”(Favorite Poem Project)与“大陆和谐项目”(Continental Harmony),助力美国民众迎接新世纪。艾伟在国家艺术基金会的任职持续至2001年。
此外,艾伟曾两度担任美国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并于2003年出任范德堡大学柯布艺术、企业与公共政策中心(Curb Center for Art,Enterprise,and Public Policy)创始主任。他先后获印第安纳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及韦恩州立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2006年至2007年,艾维担任美国民俗学会会长。他主导推动了该学会“中美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正式落地,并长期担任该项目顾问。他始终是美国民俗学会的慷慨支持者,积极推动民俗学领域提升公众影响力。鉴于其在推广民俗学研究、扩大领域可见度与影响力方面的卓越贡献,艾维于2022年荣获美国民俗学会“朱迪斯・麦卡洛学科终身服务奖”(Judith McCulloh Award for Lifetime Service to the Field)。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