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
  作者:金乾伟 杨树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05 | 点击数:6889
 

摘要:壮族来自千百年实践经验累积的农事歌谣体现了族群深远的智慧、艺术的天赋,传唱农事歌谣成为传递农业知识的情趣载体,也演绎为护佑生灵的和谐实践,并在农事劳作中倾情恋爱婚姻的难得机会;直接关注的是知识传递后生、护佑身边生灵、婚恋幸福美满,完全指向未来美好生活,对于可持续发展给以实际的切身关照,是热爱劳动的壮人生态意识的叙事,又以族群歌圩文化为表征,呈现了浓郁的生态寓意。

关键词:壮族;农事歌谣;生态;寓意


一、农事歌谣成为知识传递的情趣工具

  一个集体或族群对待生存关联的知识持什么态度,并以什么实际行为传承壮大,这是前辈、长者务必慎之又慎优先考量的问题。如何让子孙万代持续生存发展,拥有更加美好、更加甜蜜、更加诗意的生活不止眼下要体现出来,还要让他们拥有实现的手段,从而坚信未来更是千百倍的美好、甜蜜、诗意!

  能够在世上生存,并以一个族群的名义好好活着,不再是仅仅绘出绚丽精彩的蓝图,那种类似空中楼阁的图景往往也会带来种种质疑;聪颖智慧的族群更加着力于当下日常生活,具体可以讲到一日三餐油盐酱醋柴米等等,大人孩子出入衣着打扮衣帽鞋袜伞包等等,还要应对其成员突发病灾,亲朋人情来往,这生活中实际需要的担当沉甸无比,难道来到世上一遭就是受苦受难的吗?难道就与轻松、欢乐、甜美的诗意生活无缘了吗?壮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善于生存,并用行动证明还是擅长调理生活的族群,长期的农耕劳作积累了非常实用有效的农业知识,凭借细致观察、用心揣摩根据时令节气变化总结出了一套诗性的科学技能。这个天生喜爱创造、善唱的族群创作了融农事知识于其中易唱、易记的歌谣,把枯燥单调的农事活动打磨得情趣盎然:“正月东风习习吹,燕子双双把巢垒/花木吐艳立春了,犁田耕地闹纷飞/二月八哥成双对,寻找马蹄不知累/春分还防倒春寒,老牛小牛精心喂/三月大地春色翠,鹧鸪声声求偶配;清明风光无限好,带上晌午扫墓碑/四月秧泥特别肥,斑鸠徘徊偷谷胚;立夏耕田团团转,阿妹裤脚污泥水/……”

  生存智慧就是综合应用来自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的各种要素制造适宜持续的生活,壮族先民的视觉不再是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注意到燕子报春→百花开放→忙于耕种;八哥成对→倒春寒冷→顾好牛儿;鹧鸪鸣叫→清明时节→扫墓祭祀;斑鸠偷谷→立夏泥肥→阿妹下地……这样的农事歌谣把眼睛看到天上飞的鸟雀,有选择的与每个月份要做的主要农事恰到好处联系起来,真是劳动者智慧创造的产物,对于热爱歌唱的族群来说,一举两得:既传递了实用的知识,又使接受者容易牢牢记住,这使得劳动伴随着艺术的歌唱,增添了些许快乐的氛围,以使枯燥单调的农活变得富有情趣。

  当所思所做统统指向未来,为了保障富足、和顺、自由、恬适的明天,这就关联了生态观点的核心要素:人尽己之力,人与物合力打造丰收在望的生活。壮人就是这样的劳作,浇灌禾苗也有自己的歌谣,下面就是融汇了劳动知识的《戽水谣》:“竹蔑织成戽水斗,绳索缚紧四角头/两人隔沟相对站,齐心合力展身手/俯首斑鸠拜天地,伸腰拉戽扯龙头/戽斗沉甸甸,田水哗哗流/禾苗张嘴开笑脸,欢天喜地望丰收。”

  在实际中,农业劳动远远没有田园诗那么富有诗情画意,但从事劳作的壮人却让劳动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勤劳加上智慧,歌谣创造就是农事艺术化的最高体现:浇灌禾苗成了艺术。这首《戽水谣》具体到编织、绳捆、站姿、用腰等一一作了交代,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合力团结,不仅是劳动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这样的农事歌谣对于族群农业高效、合作团结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具体到壮人农事,可以说生态意识不再是冷冰冰的学术概念,而是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劳动。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应用先天歌唱的创造才能,制作出了指导农活技巧、做人勤快、团结合作的歌谣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叶舒宪]创世神话的思想功能与文化多样性
下一条: ·[祝秀丽]男权、女性与自我认同
   相关链接
·[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许志超 黄清喜]表演理论视域下数字生态中民间叙事的转型
·[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覃钧婷]桂南壮族地区婚俗的仪式展演与历史作用
·[罗凯文]从鼓舞到遗产:安塞腰鼓的文化变迁·[罗嘉德]“非遗”的发明:数字化时代“伪非遗”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
·[林玉梅]礼物交换与家族互惠:桂西壮族“两边走”婚俗的实践机制研究·[李艳芳]情感理论视阈下神话的生态救赎路径研究
·[霍志刚]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与文化认同建构·[何卫东]全球化与本土化视域下京族体育文化的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杜韵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理论演进、实践反思与未来路径·[刘晓春 贺翊昕]生态敏感性食物与地方日常生活维系——深圳阳台山麓客家粄食的例子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王宇曦 何潇 俞冰]共富与共生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楚惬 张子程]“云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
·[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