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香港“非遗”中的宗教文化传统
  作者:刘泳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0 | 点击数:4756
 

天后诞活动

香港潮人盂兰胜会

太平清醮飘色游行

      日前,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份名录涵盖20个项目,其中“长洲太平清醮”“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全真道堂科仪音乐”“黄大仙信俗”“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诞”“正一道教仪式传统”等不少项目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全真道和正一道,是我国道教最主要的两个流派,香港非遗名录中“全真道堂科仪音乐”“正一道教仪式传统”是道教文化的直接体现;“宗族春秋二祭”显然是儒家祭祀礼仪;而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是佛教重要的斋僧、超度法会节日,“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反映的是我国佛教文化传统。农历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而佛教则称“盂兰盆节”,这是为了纪念传说中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连到阴间救母的事迹,佛祖口授《盂兰盆经》超度饿鬼。日本等佛教盛行的国家也都有盂兰盆节。在传统社会中,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最为出名的是“放河灯”。另外目连救母这一传说故事,在我国各种地方戏曲中有体现。盂兰胜会,体现了在佛教文化影响下,我国民众对死亡、家庭、家族的看法,对时空、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香港的潮汕人大约有120多万,每年的“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祭祀、烧纸钱、派平安米、福物竞投、神功戏演出等节目。在香港,“盂兰盆节”是与西方“万圣节”并驾齐驱的东方“鬼节”。

      香港“非遗”名录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的文化传统。在“三教”之外,我国民间信仰对老百姓的影响也很大。香港“非遗”名录中的“黄大仙信俗”“香港天后诞”反映了民间信仰中的神明崇拜,而“长洲太平清醮”则表达了民间信仰中的仪式文化传统。

      黄大仙名为黄初平,相传为西晋时人,出生在浙江金华,本是当地放羊的牧童,后在山中修炼得道升仙,宋代敕封为“养素净正真人”。天后妈祖在我国,尤其在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位妇孺皆知的海上保护神,北至天津、辽东,南至港澳台、南洋,天后庙到处可见。香港最为流行的是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天后诞”。此外,在香港仔西避风塘内,还有一座全港独一无二的海上天后庙“三角天后宫”庙艇,以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三作为“天后诞”。 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天后诞”,香港各区70多座天后庙都有庆祝活动,其中以元朗花炮会景巡游、西贡大庙湾庆典最为热闹。

      太平清醮,俗称“打清醮”或“清醮会”。它是以某一地区为单位,比如一个村、一个镇等等,由民众集资,每隔一年或数年,甚至几十年才举行一次,一般由道士主持持续数日的大量民间宗教活动。太平清醮属于平安醮,举行太平清醮的目的是为了感谢神明,保一方平安。我国香港地区现在仍旧十分流行打醮,一般乡村每隔5年或者10年,都要打一次醮。在香港打醮周期最长的是上水,每60年才打一次醮,而周期最短的则是长洲岛,每年都举行太平清醮。

      现在香港长洲岛上每年5月举行的太平清醮,已经成为当地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为了方便民众参与太平清醮,经向神明“请示”,长洲岛太平清醮的时间也固定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现在,这一天已成为香港公共假期。据说500年前长洲岛上瘟疫流行,当地居民扮演成各种神明的模样在大街上游行,驱赶瘟疫。为了酬谢守护长洲的神明,同时也祭祀古时遭海盗杀害的岛民,以免这些受害的岛民化成游魂饿鬼在岛上觅食,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在太平清醮的游行队伍中,还有“醒狮”和“麒麟队”。特别是小孩儿会穿上古代神明的服饰,由木杆或铁线支撑着巡游——这叫“飘色”。除了“瓢色”,长洲太平清醮还有“抢包山”最为有名,“包山”是先用竹搭上3座13米高的棚塔,然后把3万个包子插在棚塔上,形成一座包山。活动开始后,人们纷纷爬上包山去抢包子,谁抢得多,谁的福气就大。

      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公布的非遗名录,既是香港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历史传统在当今社会仍然充满生机的体现。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港人对祖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原载:《中国民族报》2017年9月19日 第08版:宗教周刊·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吉林省满族刺绣和满族服饰制作技艺培训开班
下一条: ·山东潍坊启动非遗教育“薪火工程”
   相关链接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
·[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艺莼]略论多元通和视域下的神与巫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涂馨月]净明道科仪的“声教”实践与忠孝伦理的宗教中国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