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培训班在京举行
  作者: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05 | 点击数:2096
 

  8月30日至9月2日,由文化部非遗司主办,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和培训中心共同承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培训班”在北京举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是文化部2015年启动的一项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进行全面、完整记录的工程,对保存非遗资料、促进非遗传承、加快非遗研究与保护有着重大意义。“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通过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318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了抢救性记录。

  为有效推动这项工作,自2013年开始,文化部非遗司在全国选取50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试点工作。2015年4月,文化部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同时下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试行稿)(以下简称《规范》),供各地参照执行。今年,文化部又下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为使各地尽快熟悉和了解《规范》和《指南》的有关要领,科学有效地推进抢救性记录工作,本次培训邀请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定宜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对抢救性记录工作中的文献搜集、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非遗实践拍摄、资源后期整理编辑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各地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项目负责人还按照项目类别分别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和相关的感悟和体会进行了充分交流和分享。

  各省区市文化厅(局)非遗处、非遗保护中心相关工作人员,抢救性记录工程执行团队项目负责人,“非遗研培计划”参与高校代表等220余人参加培训。

文章原载《中国文化报》2016-09-05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媒体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
下一条: ·工匠精神入选今年十大流行语
   相关链接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
·[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
·[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