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民风民俗别随移民搬迁而消失
  作者:明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20 | 点击数:2242
 

  近日,笔者随一个文艺小分队下乡演出,主办方也安排了当地的文艺骨干同台表演。这些文艺骨干一亮嗓子,响起的却是笔者故乡湖北丹江口的调子,台下观众也特别激动,掌声不绝。奇怪的是,这里离笔者的故乡很远,故乡的调子也没什么大名气,很多人甚至难以听懂。经过了解才知道,这里是“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的搬迁地,移民们远离故土,国家虽在各个方面做了周到安排,但移民心中仍有对乡音乡俗的渴望。特别是中老年人,一听到家乡的曲调,亲切感油然而生,有些乡亲甚至跑到离故土最近的村庄去听乡曲、看民俗。当地文化部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想办法解决,于是才有了舞台上这异地他乡的熟悉乡音。

  在湖北,像这样的库区移民村有很多,这样的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前些年,有专家学者对移民的文化生活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调查,也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如建议移民的安稳致富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在丰富移民文化生活上下拨专门的保障资金,更有文艺团队送演出到移民区……但这些活动或办法基本上停留在一次性或理论层面,并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

  这里面制约因素很多,有的对移民原所在地的文化了解不多,导致百姓对送上门的文化服务不冷不热,有的则受人力和资金不足的限制无法开展长期性建设。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关方面首先要对移民原所在地的文化乡俗深入调研、了解,对那些群众基础广泛的文化习俗可以进行必要的恢复。在人力资源方面,可调动文化馆辅导老师,只要经过适当学习和培训,相信他们可以胜任教学和传播工作;移民中,也有不少熟悉家乡民风民俗的文化骨干,可以把这些文化人才组织起来,发动周边有同样爱好的人组成文化团队,遇有重大文化活动或节日,还可邀请这些文化团队登台演出,如此一来,既能传承移民故乡的传统民俗,也可以增强他们对新家园的认同感。

(原文载于《中国文化报》2016年8月19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青海果洛回访记
下一条: ·[王君平]拔罐红了,中医赢了吗?
   相关链接
·“民俗文物与博物馆收藏”专题研讨会征稿启事·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
·《民俗研究》:2025年第2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
·[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民俗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