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让深入民间成为一种习惯
——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
  作者:记者 吴楠 王广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0-02 | 点击数:4893
 

  【核心提示】 长期的调研经历使王廷信意识到,民俗是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形式,因此,昆曲等传统艺术要求得生存空间,也要顺应这种规律,充分发现民俗新动向,深入挖掘民俗潜力并创造性地利用民俗资源开拓传播空间,做到贴近民众、雅俗共赏。

  “现在的戏曲史过于依赖文献资料,文献中没有的内容很难在戏曲史中体现出来,而通过民间调研,我们可以挖掘出很多文献里没有的东西。”从民间祭祀戏剧的调研到昆曲的保护与传承,再到“中国艺术国际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的戏曲研究之路因大量的民间调研而别具光彩。

  戏曲研究始于徒步调研

  “注重基层调研是我刚工作时就有的习惯。”王廷信告诉记者,持续深入的基层调研为他以后的戏曲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根基”。

  1986年,王廷信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在该校戏曲文物研究所工作,当时该所的研究重点之一是民间祭祀戏剧。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王廷信和同事经常去民间寻找碑刻,因为碑刻中经常有一些现存金石录上没有记载的演剧信息。

  回忆起当年的“寻宝”经历,王廷信说,当时很多散落的碑刻被老百姓当台阶用,有些甚至被放在猪圈或牛圈里。他们发现后,就把碑刻清洗干净,并通过拍照、拓片的方式将碑文记录下来。

  由于交通不便,很多调研甚至需要徒步完成。一次,王廷信到山西省垣曲县调研,从侯马市到垣曲县一路坐车颠簸了4个多小时,又徒步走了一大段路到达调研村子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不巧又碰上停电。在黑漆漆的夜里,他好不容易才找到“神头”(当地主持祭祀的人)的家。拖着又饿又累的身体,王廷信摸黑和这位“神头”在炕上睡了一晚,直到第二天天亮才看清楚这个村子的样子。

  谈到这些经历,王廷信说,在山西的调研大多都是这样进行的,虽然很苦、很累,有时还语言不通,但深入人民大众的经历使他对中国戏剧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对他后来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专题研究很有帮助。

  到基层发掘传统戏曲生命力

  2002年,王廷信进入东南大学工作,开始接触有“百戏之祖”雅称的昆曲,重点研究昆曲的保护、传承以及艺术学理论等课题。

  为了深入了解昆曲的发展状况,王廷信一有时间就跑去各地昆曲团、昆曲社调研。当前对昆曲感兴趣的人群有哪些?昆曲在民间的传播情况如何?带着一个个问题,王廷信深入上海、江苏、湖南等地调研,并主持完成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和保护工程规划项目“昆曲与民俗文化”,于200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昆曲与民俗文化关系的同名专著。

  在调研中,王廷信发现昆曲等传统戏曲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原以为昆曲已经‘死’了,但和昆曲社的人接触后,才发现昆曲在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前不久,王廷信接待了一位昆曲爱好者——家住南京的退休医生吴世明。王廷信告诉记者,吴世明退休后,整个人都扑在了昆曲上,后来在江苏省昆剧院的支持下成立了兰苑曲社。目前该社成员众多,且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甚至还有几位外国年轻人,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学戏、赏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

  长期的调研经历使王廷信意识到,民俗是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形式,因此,昆曲等传统艺术要求得生存空间,也要顺应这种规律,充分发现民俗新动向,深入挖掘民俗潜力并创造性地利用民俗资源开拓传播空间,做到贴近民众、雅俗共赏。

  沟通演员、学者和大众的桥梁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王廷信说,“传统戏曲再好,不往外走,别人是不会知道的。”因此,传统戏曲不仅要贴近基层,了解大众的需要,还必须借助现代化手段,对其进行传播。

  为此,王廷信专门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团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并着力建构“中国戏曲数字博物馆”,以数字化形式表现、传承与传播中国戏曲艺术,依靠网络面向全球开放并与戏曲实体组织联动。“我们是沟通演员、学者和大众之间的桥梁。”王廷信如此解释这一团队的定位和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30日第507期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民族语文研究成为人文社科研究热点
下一条: ·用大数据技术促文化资源管理
   相关链接
·[朝戈金]民间智慧的形式,口头诗学的精髓——弗里“自创谚语”申论·[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隋丽]前置的情感动机:民间叙事的结构与“前结构”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朱奕丰]看见她:国家话语与民间文艺实践中的女性叙事(1949-1966)
·[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朱家钰]新媒介中泰山传说的创编与讲述
·[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张怡 周全明]民间工艺创新设计的局内意识与局外意识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张宗建 王迪]从戏曲程式到视觉图式:鲁西南戏曲年画的跨媒介叙事机制研究·[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